老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特殊资源,如何在新时代坐标系中激活这份“银色智库”,关乎党的组织优势延续与国家治理效能的深层转化。
价值认知需要跳出“养老”象限。老干部作为政策设计的亲历者、改革攻坚的实践者,其政治智慧、专业积淀构成天然的智库资源。把老干部定位为基层治理的“编外参谋”、年轻干部的“实战导师”,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再生性开发。
工作机制亟须构建“双向接口”。传统走访慰问的单向输出模式已不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要建立“智慧银龄”信息平台,构建政策咨询的快速响应通道;组建乡村振兴顾问团、基层治理智囊组,用项目制激活个体价值;推行“银青结对”成长计划,用传帮带机制实现经验传承的数据化转化。
保障体系应当升级“服务版本”。从“生活无忧”向“价值实现”迭代,既要有医疗康养的物质支撑,更需搭建老有所为的赋能平台。探索积分制志愿服务体系,构建荣誉激励机制,让政治待遇转化为社会价值。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统筹老干部局、人社、民政资源,形成人才二次开发的制度合力。
思想建设重在破除“双轨思维”。既不能把老干部当作特殊群体搞“情感绑架”,也不能简单沿用在职干部管理模式。要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构建共识基础,以柔性引导代替刚性说教,在数字党建、移动学习等新载体中实现思想同频。
老干部工作本质上是场静悄悄的代际革命。当银发智慧与青春力量在新时代同频共振,当红色基因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的永恒火种。这场银色浪潮涌动的深处,正激荡着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组织动能。(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