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破解“逃离乡镇”的困局,需构建“下得去、留得住、上得来”的良性生态。
要疏通职级晋升通道“毛细血管”。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立动态职数调配机制。对于连续考核优秀的乡镇,可突破编制比例限制增设职级职数;探索“职务职级分离”改革,让踏实肯干的基层干部通过职级晋升获得应有的待遇。
要构筑基层历练价值转化通道。推广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基层服务期贡献积分制度。例如,将基层经历作为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使基层工作真正成为干部成长的“硬通货”。
要创新“减负增能”制度供给。明确基层工作权责清单,防止上级部门随意转嫁责任事项。同时,加大“智慧治理”投入,引入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
要重塑基层职业荣誉体系。建立梯度化待遇保障制度,如镇龄津贴、偏远地区特殊补贴等。推广基层干部评选常态化机制,改变“以留人时间论忠诚”的旧观念,建立科学流动机制,让乡镇经历成为干部成长的“加油站”。
“逃离乡镇”现象本质上是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系统性问题。破解这一困局,不能仅依靠“卡档案”“强留人”等行政手段,而需通过制度创新重构基层干部的价值实现路径。只有当乡镇不再是“能力洼地”“晋升孤岛”,当“基层大有可为”从口号变为可触摸的职业图景,“逃离”才能转化为“奔赴”的青春选择。这需要决策者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破利益藩篱,更需要全社会对基层工作者给予制度性尊重,因为守护乡镇的,终将是乡镇值得守护的人。(王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