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办公厅最新通报的三起形式主义典型案例,再次暴露出基层减负的深层梗阻。组工干部作为党的组织建设“排头兵”,当以制度革新为抓手,推动基层减负走深走实。
根除形式主义须重塑决策机制。应建立“专家论证+群众听证+风险评估”三重过滤机制,将民意吸纳程序固化为制度刚性。唯有让决策者戴上“制度紧箍”,才能避免“基层干部疲于填表整改、群众利益无辜受损”的恶性循环。
破解政绩虚火需校准考核标尺。组织部门在干部考核中加大“群众满意度”“改革贡献度”等指标权重,对热衷形象工程者实行“一票否决”。可探索建立基层减负“反向测评”制度,让服务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倒逼干部从“围着数据转”回归“围着群众转”。
防治问题反弹亟待监督闭环。整治形式主义不能止于“通报了之”,需构建“智能监测+实地核验+整改销号”的全链条监督体系。如在乡镇设立作风建设观测点,运用大数据分析会议频次、台账数量等减负指标;对整改不力地区启动“穿透式督查”,既查直接责任也溯领导责任,让监督利剑始终高悬。
组工战线当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将整治形式主义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体系,推动各级党组织建立“防反弹”长效机制。当“科学决策取代盲目拍板”“务实作风压倒虚浮作秀”“有效监督遏制敷衍塞责”成为常态,基层干部才能真正卸下“有形之负”、轻装奔赴“为民之责”。(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