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以来便有以民为天的思想。近年来,随着中央政策的实行,各地有计划的开始招收选调生时,便有着明确的定位:一是培养了解国情、熟悉基层、心贴群众、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人才;二是增强基层组织建设、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欲兴其势,必先固其本”,基层是党事业的肥沃土壤,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应是整体性的进步,而基层正是“整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勤学快脚,甘当“小学生”
时光飞逝,转眼间成为基层的一员,已有1年半之久。我清晰记得初到西官村的迷茫、不知所措,环境和理想的落差,工作与上学的偏差,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好在有村“两委”班子以及驻村工作队长“王局”的耐心教导,才让我对扶贫有了初步的认识——“两不愁、三保障”、“建档立卡”……
从学生到社会,除了“心”的转变,还更需要“脑”的转变。工作地点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我在大学时学的专业与农村工作并无太大联系,加之农村关系错综复杂,工作千头万绪,一切需要从头学起。“小樊啊,你是大学生,学得快,但是可不能骄傲自满,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正是每一位前辈传授的“真经”。
我我怀揣着梦想励志做人民公仆,为家乡建设鞠躬尽瘁到西官村时,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建档立卡的任务首当其冲。一头扎进铺天盖地的文字材料以及各类表格,让满怀志气的我感到迷茫和困惑。“帮扶措施”、“扶持资金”、“两不愁、三保障”等等,持续两个月早8点——晚12点之久的“建档立卡”工作使我从政策知晓上的一个“小学生”成为一名“老师傅”,正是简单的表格和文字材料慢慢的在我脑海里建立起政策的框架。
当西官村顺利通过国家扶贫验收,我认识到那些看似平凡、繁琐的工作,正是基层人员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正因为平凡,所以要用心去做,要善于从中发现可“创新”的点,从而寻求灵活的工作方式,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不仅“身”在基层,更要“心”在基层
近年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以及众多惠民政策向农村倾斜,基层工作成为全局的重中之重。同时基层也成为青年熟悉当代中国社会的、了解基本国情的最好课堂,以及党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
初到西官村,满心抱负,更是干劲十足,为村民干事的心也即使在时下的寒冷也依然像太阳般火热。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走访贫困户家庭,一转就是一整天。了解户情、宣传政策、查看危房,我与驻村工作队员们不惧严寒,挨家挨户,走访了全村贫困户家庭。没有苦与累,更多的是充实和满足,为自己能知晓每一户贫困户情况而感到高兴——因夫妻二人患病致贫的“王大爷”一家、因缺少技术致贫的“张叔”……与村干部也在不断的磨合中越来越默契,正在慢慢融入这个大家庭,感受着村民的真情实意。
选调生应当明确自己不再是一名学生,而是一名身处一线的基层工作者,不仅要“身”在基层,更要“心”在基层。调节自己的心态、主动融入到农村生活中去。先爱农村,才当村官;先当村民,再当村官。只有把自己真正当成村里的一份子,才会心甘情愿为身边村民的生活绞尽脑汁,才会扑下身子为整个村庄的发展挥洒汗水。
主动作为,用心用情,用“真心”换“珍心”
2019年年末,我与三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佃林夫妇要抚养三个孩子,大儿子患有残疾;张大爷两口子患有患有残疾、身体常年患病;喜东叔因缺少技术、资金致贫。刚接触他们时,直面贫困的窘境,我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不知道聊什么,也不知道做什么。驻村工作队的冯叔说:“多去转一转,多问问,多听听,对他们也是安慰。”于是,我周周上门,渐渐熟悉,回头再看,从尬聊到村民喜笑颜开的迎接,距离并不遥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务繁重而复杂,正是这样才更需要我们去主动承担。细心、耐心、真心、责任心,是基层工作必不可缺的,对于选调生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外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工作,除了尽快了解和熟悉工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融入”这个大环境当中来,只有让群众信任,才能真正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价值。积极接触村民,培养建立和村民之间的感情,只有用真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处理好每一件事,才能换取来村民的“珍心”。
将近两年的时间不长不短,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收获。深刻体会到热爱比幻想美好,努力比放弃可贵,辛苦比清闲实在,面对接下来既新奇又未知的工作和生活,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到既得初心,就要不忘初心!(兴和县城关镇人民政府 樊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