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 地方动态 > 正文

浅谈偶里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

2021-11-25 13:55:03 | 来源: 中廉在线

一、建设现状

偶里乡位于贵州省锦屏县中部高山区,国土面积89平方公里,距离县城15公里,辖区有行政村10个,自然寨77个,有户籍人口13430人,常驻人口13070人,是以苗族和侗族聚集的少数民族乡镇,农村人口较多、经济相对欠发达、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受灾频次、受灾人员、财产损失等方面要高于城市地区,与城市防灾减灾相比,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在空间上的选择相对有限,在地质灾害、洪水暴雨灾害等方面的危害也高于城市地区。目前,偶里乡没有专用的应急避险场所,发生自然灾害后,一般利用学校、村民委办公楼或者空地等搭建临时救灾场所。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防控。一是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防控工作。偶里乡共有地质灾害点5个,分布在八腊村2个、皎洞村1个、云照村1个及寨先村1个。结合每个地质灾害点的实际情况制定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同时每个灾害点明确1名地质灾害监测员,定期对地质灾害点进行动态监测,如遇险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二是加强气象天气的预报和水位监测。偶里乡向各村实时发布气象天气,各村利用村级广播实时向广大村民播报气象天气。如遇特殊恶劣天气,加密播报频次,同时地质灾害监测员实时监测辖区内水位变化情况,及时疏散重点人群。

(二)创新灾害风险管控措施。在全乡推行实施“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体系,将自然灾害、紧急事件等纳入网格治理。偶里乡已建立乡级综治中心1个,村级综治中心10个,乡级义务治安联防队1支;村级义务治安联防队10支,全乡划分二级网格10个、三级网格77个,有网格87名,划分“十联户”基本单元310个,有户长310名。充分利用网格化治理体系应对自然灾害和紧急事件的稳控、疏散、安置等。

(三)增设应急避难指示标志。各村在距主要路口500米处安装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和道路指示牌。在紧急情况下,这些标志能够引导群众及时、快速、安全地到达指定位置,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高效运用。具体包括:方向标志、入口标志、紧急出口标志、应急灭火器标志、避难场所应急指挥部等。

(四)设置紧急疏散路线。按照村委会、家庭情况和灾害隐患点预先划分疏散区位,基本做到各村民户与避难场所一一对应,定期组织群众进行疏散演练和宣传活动。应急疏散时,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有秩序地组织避难群众进入避难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临时搭建救灾帐篷。发生自然灾害后,临时救灾帐篷一般搭建在学校、村民委办公楼或者空地。如偶里乡云照村“6.14”山体滑坡发生后,偶里乡云照村在原有云照小学和空地搭建了临时避难场所。

三、存在问题

(一)避难场所布局不合理。从近期应急范围来看,偶里乡避难场所还是以政府、机关、学校、村民委办公地点为主,在就近就便方面还有不足,原则上应该根据灾害的分布情况来合理布局。

(二)避难场所综合防灾能力弱。偶里乡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单一,急需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从单一防灾向综合防灾减灾发展,做到系统和长远规划。

(三)避难场所层次结构不全面。目前避难场所一般为临时性避难场所,而且临时搭建主体是救援队伍。避难场所要立足长远,层次结构不应局限于本身,而要充分利用周边资源。

四、工作建议

(一)避难场所规划必须遵循“安全第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步行为主、照顾灾害弱者,动态性与灵活性”等原则。依托各村级卫生室设立简易用房作为应急情况下的医疗救助站,负责应急时对灾民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等工作。临时供水利用现有供水设施将其稍加改进,以便于平时和应急状态下使用。可以考虑在应急棚宿区附近打造应急水井,以保证应急情况下灾民的用水安全。应急供电利用临时架设或现有供电系统加以改造,使其在平时和应急状态下都能投入使用。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群众居住环境和建筑情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场地的实际条件;要充分考虑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在避难疏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避难道路设计、残疾人代步工具的开发、储备物资的品种与供应、临时厕所的设施等都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

(三)要明确要求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纳入乡镇、村整体建设规划之中,并与各公共场所的建设实行“三同时”,从而切实达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群众的需求。

(四)要做好平时救灾物资的储备。如救灾帐篷、发动机组、药品等等。

(五)要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应急避难场所平时服务于本身原有功能,在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性重大灾害时启用。(偶里乡人民政府 龙家鸿)

责任编辑:王忠厚
手机版
毕业论文网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