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北大地的金色阳光下,亳州市利辛县王市镇的田间地头涌动着生机与希望,中药材成为当地百姓迈向共同富裕的“黄金作物”。近年来,王市镇坚持党建引领,以白术、蛇床子、黄蜀葵种植为突破口,整合资源、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绘就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动人画卷。
走进王市镇马万庄村的中药材基地,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药香,饱满的蛇床子在阳光下摇曳生姿,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故事。近年来,镇党委聚焦农村发展,将党建作为推动产业振兴的“红色引擎”,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中药材种植便是其中的璀璨明珠。
自2019年王市镇主导中药材种植以来,种植规模迅速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2021年,马万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460亩土地种植蛇床子,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让村民通过土地租赁实现增收,拓宽了致富渠道。“我们合作社从2021年开始探索中药材种植,群众对中药材的种植认可,积极性比较高,再加上来自亳州中药城的订单式销售,销路不愁。”合作社负责人、致富带头人马强介绍说。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一方面,成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各村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深入各村(社区)进行调研,讨论研究全镇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方案,并将任务落实到村、组、农户和地块,形成中药材规模化种植。
在刘寨村的白术种植基地,连片的白术田一望无际,嫩绿的植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农户们穿梭其中,查看白术的生长情况,脸上洋溢着喜悦。“以前种传统农作物,收入不高,现在跟着村里种白术,收入翻了好几番。”刘寨村村民刘大爷一边忙着除草,一边笑着说道。这份笑容的背后,是镇党委政府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不懈努力。
过去,刘寨村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为打破这一困境,村党总支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决定将白术种植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村党总支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土地流转、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解决农户种植白术的后顾之忧,王市镇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各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党员带头流转土地、种植白术,以实际行动打消群众顾虑。同时,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并邀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定期开展培训,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以前种白术全靠经验,现在有专家指导,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不少。”刘寨村党总支书记李玉娟介绍道。
在拓宽销售渠道方面,王市镇党委积极牵线搭桥,组织合作社与亳州、河北安国等中药材主产区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长期订单。此外,还鼓励农户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让王市镇的白术走出安徽,走向全国。为进一步提升白术的附加值,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收获的白术进行清洗、烘干、切片等加工处理,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利润。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王市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镇党委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药、化肥,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确保白术品质安全可靠。同时,依托白术种植基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集中药材种植、采摘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目前,王市镇共种植中药材1800余亩,带动600余户脱贫户增收,预计年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中药材产业不仅成为王市镇的特色产业,也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中药材产业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产业。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合作社的龙头作用,在全镇集中连片推广示范种植中药材。转变群众观念,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技术,形成现代经营和生产意识,做到规模化、规范化种植。”镇党委书记李辉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让小小的中药材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带领更多群众走上共富之路 。
党旗飘扬,引领发展方向;药材飘香,铺就共富之路。在王市镇,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中药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展开,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陆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