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拔寨正当时。陕西八场硬仗进入决战阶段,既是检验前期战果的窗口期,更是决定全年胜势的冲刺期。此刻最需要的是清醒头脑,既不能因阶段性成效盲目乐观,也不要因深水区阻力畏葸不前。打赢硬仗,关键在干部,核心在方法。
战略上保持定力。八场硬仗不是零散任务的简单叠加,而是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要无缝衔接,生态保护必须与发展转型同频共振。越是攻坚期,越要避免“运动式”突击。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用“一张蓝图”统揽各战场,防止各自为政消耗战力。
战术上精准发力。硬仗之“硬”,在于矛盾错综复杂。产业转型不能搞“一刀切”,环境治理忌讳“一阵风”。要运用大数据绘制矛盾图谱,对重点区域实施“靶向治疗”。针对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既要算清环保账,也要理好民生账。改革攻坚不是蛮干,需要找到政策最优解。
作风上持续加力。关键期最怕“疲劳综合征”。必须建立动态考核机制,既看指标进度,更看质量成色。督查不是找茬,而是为了发现问题苗头;问责不是目的,而是倒逼责任落地。
机制上形成合力。硬仗打到深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秦岭保护涉及多个行政区域,科技创新需要产学研协同。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构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联动体系。用制度创新打通“中梗阻”,让要素流动突破行政壁垒。
狭路相逢勇者胜。八场硬仗既是压力测试,更是能力淬炼。党员干部要当好“突击队”,不做“旁观者”。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更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关键时刻顶得住,硬仗才能打得赢。三秦大地正在谱写新时代答卷,每一笔都需力透纸背。(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