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闽西北山城三明还是一个“电灯不明、道路不平、电话不灵、社会不宁”的小山区。而如今的三明却变成了山清水秀、道路畅通、经济繁荣、文化浓厚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城市。一座城市的变化史,也是一个国家的变迁史,三明的变化只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征程中的一个缩影。要打造更多的“三明实践”,就需要在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下绣花功夫,更需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
宜居。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说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其实就是在为国家创造财富。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我们要紧抓退耕还林,打赢环境污染治理的攻坚战,要有长远目光,不竭泽而渔。从粗放向集约型转变到厕所革命等,都是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还百姓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让他们呼吸最新鲜的空气,为老百姓们打造一个宜居宜养的生活环境。
宜学。古言:“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在打造众多“三明实践”的道路上,我们既要抓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创新文化,走互联网+文化的道路。对于传统文物、遗址、革命老区我们不能随意破坏,要做好维护工作,让这些传统革命文化焕发出光彩,使革命文化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当然,这仅是一部分,我们还需将互联网与文化相结合,打造文化休闲区,让留守儿童和老家,也能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
宜业。在建设中,我们可以整合生态、文化、经济,发展特色产业,让老百姓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在建设新农村,新城市中,我们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有看头、有赚头的产业。我们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打造一县一品,发展绿色旅游业,走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打造更多像沙县小吃一样的产业链。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新技术,利用线上平台的优势,坐电商行业这个“顺风车”,做好产业宣传,拉动经济增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三明实践是党和人民努力的结果,只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个缩影,我们还要致力于打造更多的“三明实践”。(刘杨弘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山城镇组织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