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求“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这是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就业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启动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政策的倾斜为高校毕业生构建了多条就业保障的路径,但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岗位角色,快速融入成长“快车道”是值得每一位高校毕业生深思的问题。
一是要有清晰的就业态度。“眼高手低”近年来成为了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最多且最集中的评价之一。高校毕业生大多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更缺乏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方法和能力,毕业证成为了仅证明学历但并不证明能力的“社会准入券”。因此要客观的分析就业形式,找准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不足,有清晰的就业态度,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在实践和工作锤炼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路径。
二是要有谦逊的处事态度。高校毕业生都是受过国家高等级教育的知识分子,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踏入社会后却不难发现,很多的前辈甚至单位领导都学历平平,工作方法缺乏新意,工作经验陈旧刻板。但切不可以“学历论英雄”,要学会听取不同的声音,虚心接受每一个意见,尊重他人,求同存异,从前辈的工作经验中总结促进自己成长的“关键点”,发现推进工作的“最优解”。
三是要有负责的工作态度。对于刚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能力可能无法立刻匹配工作岗位需求,但负责的工作态度可以帮助更快形成主人翁意识,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帮助提升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对待工作必须始终保持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态度,这既是对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工作中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是推动工作开展,促进事业进步的“必修课”。(李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