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提出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上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后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亟需对以下三方面进行改动,合力推动老龄化后社会稳定和发展。
一是老龄化加重后,社会发展或将减缓。以日本为例,据日本总务省日前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627万人,老龄化率已经达到29.1%,这一数据与国卫建局对2035年预估数据接近。而日本现有的数据显示,有25.1%的65周岁以上老年人还在工作,其中有超过一半的老人集中在65-69岁之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短缺现象不断加剧,社会用工成本将持续升高,这或将打破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这一优势。为减轻老龄化后社会发展缓慢这一现状,就必须用“就业率”提高“就业率”。当前,需要持续增加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投入,让更多适龄青年和失业人员通过更快、更适合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继而提高劳动力和劳动效率。此外,还需推进城镇与农村教育的均衡化,从而减少地方差异,加强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在减少人员投入的前提下,生产效率不减缓。
二是消费阶层过渡,社会资源持续倾斜。持续增长的老龄化人群会不断挤压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养老产业,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老年人为消费性人群,将加大国家财政的压力,导致养老产业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但人口老龄化给这个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其实也有其正向的效应,如老龄化引起的“银色经济”和智能产业的广阔前景。社会老龄化后,养老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蓬勃发展,智能化产业也会在这个浪潮中突出重围,要抓住这一机遇,努力推进养老产业及智能化产业的发展和落实,共同发展持续老龄化的新社会。
三是城镇老龄化程度比乡村低,农村建设亟需加快。《报告》中提出,届时城镇地区老年人数量比农村多,但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比城镇地区更高。究其原因,是大量适龄劳动力和学龄青少年涌入城镇,而无法就业人员因城镇高额的居住成本,只能返回农村就业。这一群体中,60周岁以上老人占大多数,导致城镇老龄化变化缓慢,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持续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和养老金的推广和落实,不断引进优秀资源到农村,吸引更多60周岁以下及学龄青少年回到农村,共同推进农村建设。(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郭巨街道办事处 蔡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