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可以说,思政课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树苗”的“第一方土”。
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从共产儿童团、抗日儿童团,到少先队,一代代少先队员高举红色旗帜,奋发向前,如星星火炬,薪火相传。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的过程中,思政课承担着知识传承、价值引领、行为养成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必修课,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理论高地、知识园地。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办好思政课本质上就是科学实施培土、浇水、施肥、打药、整枝的青年人才培育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好“修心”工作,才能让“树苗”长的“正”,结好“果”。首先,教师要有修德之心。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其次,教师要有育人之心。要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生活育人等各个层维,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够秉承人类文化成果,能够担当社会主体责任的人。第三,教师有敬业之心。敬业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也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要不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懈怠、不因讲课内容的繁杂而松懈,这才是教师应有的敬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上好一堂思政课,一定要“走心”,这样青年学子才不会“走神”。比如,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给青年学子讲述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崇高风范;给青年学子讲述今年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等等,让青年学子常常听、常常想、常常论,帮助青少年把握思想方向,培养他们家国情怀、爱国情结,立志挑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担。(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将口镇人民政府 陈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