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强”黄河生态力量,“扬”民族文化底蕴

2020-09-03 09:25:14 | 来源: 中廉在线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故事”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勇气,蕴藏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集体至上的精神,浓缩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坚韧不屈的情怀。加强黄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黄河水旱等灾害的防控、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对发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落实从严工作、促进城市乡村振兴发展都有着巨大的能量。

节约利用黄河水资源,传承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他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华腹地,诞生中华民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关键。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强烈,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河川径流的调节能力与断流和弃水并存的矛盾,导致供需矛盾突出;随着改革开放与工业蓬勃发展,水源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道,农业施用大量化肥、农药造成污染;有些地区河川径流短缺,城市工业又不断发展,工业与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采补失调。合理节约利用好黄河水资源,才能让黄河水资源继续滋养后代,传播精神文化。黄河的水资源的利用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源源不断、持续发展。人对黄河水的利用存有敬畏之心,将几千年来的黄河故事传承下去,延续历史的文脉。刘禹锡的《浪淘沙》形容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提高水旱灾害防控,助力工作从严落实。据了解黄河流域的三大主要自然灾害是旱灾、水灾和水土流失。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降雨量偏小,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匀,致使干旱频繁,旱情严重;黄河流域不仅旱灾严重,而且最为瞩目的还是下游的洪水灾害;水土流失是黄河流域又一大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历史上对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的防御比比皆是,但是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仍是严重制约城市乡村发展,影响人民的生活。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先天性的问题与后天性的问题叠加,表象性问题和根子性问题交织,加强科学的研判、完善好自然灾害的防控体系,提高应对各类灾害,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心人民所关心的问题,从严从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齐心协力以过硬的工作作风,筑起保卫黄河防御灾害的“铁墙”。

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乡村振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着眼全国发展大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黄河流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任务重大,在保障改善民生中使命艰巨,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中责无旁贷。探索走好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靠改革与转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是重要的经济地带,肩负着抓保护与促发展的双重历史责任,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与改革探索,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实现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做好发展流域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乡村振兴这篇“文章”。

黄河代表的不仅是华夏文明,更是中华民族的尊严。从她的发源地开始这一路,穿高山、绕平原、飞峡谷、跃丘陵,呼啸奔腾;浇灌着沃田万顷、拥簇着工厂如林、接纳着四十多条支流、拥抱着无数峻岭高山,气势磅礴;征途中有多少障碍在阻挠它,可她从不断流,不断多高的山、多峻的岭,她从不退缩,依旧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她正以亘古不竭的水流和万载不息的波涛诠释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她象征着无数华夏英雄儿女,在恶势力下从不低头,为维护民族而作出贡献和奋斗。她在养育与保护中华民族的同时,还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祖国。我们应该以黄河力量为榜样,加强保护黄河生态平衡,营造青山绿水、风清气正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氛围,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不竭余力的积极进取。黄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根基所在。(惠敏娟 定边县公安局)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