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其实,人的一生很短,亦很长,从小到大,从壮年到花甲,每日都离不开“吃喝拉撒”,而排在首位的“吃”,即使每日浪费一点,也能变成一座“食物巨山”。
小时候,惜食之情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年幼之时朗朗上口的诗句,虽不明白个中深意,但也知晓寓意表达不能浪费粮食,每当坐上餐桌,父母总是教育道:吃多少盛多少;不能浪费粮食;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等等,所以,从小便在家庭教育上对浪费说“不”,要珍惜粮食、餐餐光盘,形成“克勤克俭”的家风。
长大后,溯食之源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待步入壮年,方知食物源自耕种,每粒米、每口饭,源自于土地、灌溉于汗水、丰收于时间、品尝于唇舌,理解何为“来处不易”,何为“粒粒辛苦”,遂从我们每个人做起:适量点餐,光盘行动,拒绝浪费,厉行节约,从每一餐做起,把“勤劳、勤勉、勤俭”的餐桌文明装于心间。
后来呀,尊食之道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随年岁渐长,愈发感悟何为尊食之道,山珍再精致,海味再鲜美,也不是享受“剩宴”的借口,尊重每一粒粮食,杜绝餐桌上的浪费,让“俭以养德”,成为人生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方式,让“戒奢以俭”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小餐桌,大文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向餐桌浪费喊停,是对食物的尊重,对农民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对社会文明的尊重,在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根植于心的内涵素养。(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紫金山社区 余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