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又再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要从“精准学”“全面学”“趣味学”入手,让思政课有深度有温度。
因需施教,靶向定位“精准学”。提起“思政课”,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感慨:“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一些学校在开设思政课程教育时,一昧地讲究内容的“高大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让学生在思政的迷宫里迷失方向,最终只能让传道授业“思政课”变成形同虚设的“点名课”。要发挥思政课的最大效益,就必须在内容设置上下功夫。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层次需求,结合当前时代发展主题,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政课贴近性、现实感,让思政课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
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全面学”。思政教育的涵盖面广而深,学校教育只能涉及其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做一只跳出学校之井的青蛙,才能看到更为广阔的碧海蓝天。要学会鉴木桶原理,在发挥校园思政教育功能优势的同时,及时补齐“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短板,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形成合力,将思政教育送入寻常百姓家。首先,父母要多注重子女思想教育上的“富养”,积极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要结合社会这个大课堂,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真真正正让思政教育融进去、摆进去。同时,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中涌现的领军人物和优秀典范,让思政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创新载体,优化方式“趣味学”。要确保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还要从改进授课方式入手。要坚决摒弃“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上好思政课。一方面可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将“枯燥无味”的思政教育知识转化为趣味横生、感触直观的电教片观看、情景剧再现、现场辩论等,寓教于学,让思政课内容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开发线上教育模式,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网络教育等新兴媒体,打造思政教育微课堂,实现随时学、灵活学、趣味学。(上杭县旧县镇人民政府 郭可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