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但热情好客不等同于铺张浪费。近年来,“讲排场”、“好面子”、“爱攀比”的风气盛行,这不但是对我国传统待客之道的一种曲解,更造成了及其严重的餐饮浪费。
近期,党中央已对此敲响警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但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当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便值得我们警醒。随后,新华网、央视、人民日报等重量级官媒均对“饭碗问题”做出表态: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既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绷紧粮食节约这根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实现节用裕民、节俭兴国。
厉行节约,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就是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最好诠释。这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文化血液,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思想宝藏。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丰富,铺张浪费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为使广大人民的群众的思想不受侵蚀,我们更需要弘扬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来与铺张浪费的歪风邪气作斗争。
审时度势,积极应对风险挑战。随着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爆发,世界上不少粮食出口大国已经宣布限制粮食出口。同时国际上不稳定因素的加剧,也对我国粮食的进口带来压力。为应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适时提出了经济“内循环”的应对办法。要使“内循环”能够稳定运行,就必须牢牢抓住粮食安全这一“压舱石”。从国家的角度,必须未雨绸缪,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放在极端重要的高度。
严防死守,端稳端牢自身饭碗。目前,国际粮价受到世界范围内疫情影响呈走高趋势,可以预见在未来不短的一段时间里,粮食生产和消费将会继续处于“紧平衡”状态。对于如何守住国人自己的“饭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粮食安全是国家的生命线,在“六保”目标中居于基础性、前提性地位。当此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更应胸怀光荣的历史使命、坚定宏伟的奋斗目标、积极应对复杂的内外环境,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牢牢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罗文龙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南阳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