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的 “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表明生态为发展让路的情况早已成为了过去式。而水作为生态的基础和灵魂,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近段时间通过对《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福州》等采访实录的学习,仿佛超越历史时空般地回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在厦门、在福州工作的情境,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扎根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志存高远、客观清醒的战略思维和行循自然、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新时代的治水人应该坚守碧水清流,勇当时代弄潮儿,坚持“两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时代的治水人要有砥砺奋进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治水人,不管年龄大小,一定要有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勤于学习钻研,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不断充实内心,完善自我,立足本职工作,在深入系统学习上下功夫,强化涉水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个人战斗能力,才能够在巡河过程中,游刃有余,随时根据水体的感官情况,第一时间初步判定水体是否受污染及受污染程度,明确界定涉水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工作有理可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真正为守护水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新时代的治水人要有立志干事的决心。青年习近平从冀中平原河北正定来到东南沿海特区城市厦门的时候才刚满32岁。在《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据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的同事回忆,在1985年11月市委常委的组织生活会上,参会人员各自谈了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习近平同志的发言给大家留下很深印象,他说:“我来厦门工作,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为厦门发展做“大事”,是习近平同志到任厦门时的一份初心。作为新时代的治水人,深刻领悟新时代治水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和纠正人的错误行为的客观必然,治水护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导向的“生态优先”,其理论源头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主张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因此,我们要立志高远,从本质上看待水生态损害和水环境污染等水问题,深入探索治污治源的意义,勇立时代潮头,扛起大旗,做好逐梦幸福河湖的吹哨人。
新时代的治水人要有自找苦吃的担当。习近平同志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青年一代成长,在《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他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习近平总书记也始终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一种信念,凭借这种信念,他懂得农民群众的疾苦和心愿,让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自找苦吃”对他而言,是成长路径,是人生信条,是深深扎根大地之后的成熟与绽放。“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自古以来,治水兴水艰苦卓绝,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父子“利济斯民”、“利济全川”,治水之路,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个中难免有坎坷或险阻。这就要求我们要有 “自找苦吃”的心态和舍我其谁的担当,要敢于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敢于破旧立新、摆脱桎梏,敢于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才能觅得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取得新突破。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正道沧桑,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为新时代的治水人,坚守碧水清流,就是坚守初心和使命,我们当以饱满的精神、坚定的决心和忘我的担当,勇做时代弄潮儿,在历史长河边,尽情挥毫洒墨,让“千树相争艳,百鸟齐竞飞”水景长留,让水墨丹青古窑城的生态长卷不断延伸。(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磁灶镇人民政府 蔡双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