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以此为标准,积极探索实践,大胆创新突破,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既要有“天蓝、山青、水绿”之“形”,更要铸乡村文化之“魂”,内外兼修全力打造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真正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愁留下来,把乡村建设成幸福美丽新家园。
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效,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解决乡村振兴中最难的短板,是必须面临和完成的重大任务,脱贫攻坚成效不好,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按照“三个着力”要求,把脱贫攻坚放在乡村振兴的大盘子中推进,既要巩固脱贫成效,又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朝着乡村振兴目标不断前进。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要用好对口帮扶力量,加快协作事项的落地见效,强化对社会扶贫力量统筹协调,充分发掘社会扶贫资源,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凝聚各方合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人才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要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坚持开展职业农民培育,扶持培养一批龙头企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头人”,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水平,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让农村的产业、环境吸引人、留住人,支持企业家、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技能人才、党政干部等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要把农村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业技术人员的教育监督管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
加强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首要任务,要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眼光和思维来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以高质量赢得大市场。坚持农业园区化、精品化、产业化发展,提升品牌竞争力,建立产业上下游联通的体系,使种植、养殖、深加工产业链条串联起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以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加工、传统手工、民间技艺等产业发展传承,形成生产基地、农旅融合、休闲康养等相互支撑的产业链条。推广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完善土地入股、订单农业等联结机制,推动农业发展跳出传统模式,开启市场化、企业化、工业化的新模式,让农户获得更多增值收益。(贵州省镇远县大地乡人民政府 徐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