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依然未得到根本改变,这是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重要表现。面临高质量发展的“十四五”时期,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优先抓手做好“三农”工作,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走出“内卷化”困境
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农民增收第一渠道。广大基层干部首先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组织形式,建立“特色产业+专家团队+农科人员+带头人+农户”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其次,要“筑巢引凤”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人超过95%。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以高素质农民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新生代农民坚守农业或回归农业,促进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这样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附加,让农民日子“红火”起来。
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创新“两山”转化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在平衡好“保供给”和“保环境”的基础上,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市规律、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引导农民推行“生态+污染治理”、“生态+农业旅养”等绿色模式,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有效灌溉、合理施肥、农药减量等措施,大力推广、开发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生态等健康养殖模式,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以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生态脱贫与生态振兴的衔接,让农民的口袋真正“鼓起来”。
健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培育“一村一品”特色
各基层干部要依托产地优势、聚焦重点产业,引导农产品经营从粗放型转变为精细化、精品化发展,促使特色农业产业产业集群成链,并因地制宜引进“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健康”“农业+互联网”等概念,推广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康养农业和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形成健全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打造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通过明确品牌价值点、建立价值壁垒等方式提高竞争力,通过建立可体验、可视觉化基地扩大宣传,促进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市场化,让农民生活有“奔头”。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在“十四五”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特殊时期,每位基层干部都要拿出“看家本领”,积蓄蓬勃力量,砥砺坚定决心,努力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章郁清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将口镇党群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