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18亿亩的耕地红线显然无法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背后是每年超亿吨的粮食进口。3500万吨,这是我国每年粮食浪费的数字。然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从饥饿到浪费,中国粮在节约珍惜的路上任重道远。
礼,和谐社会应让餐桌礼仪成为“必修课”。儒家“五常”讲究“仁义礼智信”,其中“礼”的关键是尊重他人,但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曲解了“尊重”的含义。同学聚会不是“满汉全席”就拿不出手、家庭聚餐没有“花样百出”就丢了面子、请客吃饭先拍一张发朋友圈表达感谢,饭后每盘剩菜表示请客人的大方,这种盲目攀比的“畸形心理”造成的餐饮浪费体量庞大。礼尚往来不应当以浪费为前提,尊重他人更不应该以攀比为目的。礼本于人心之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更应该将国民素质内在的提升当做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让餐桌礼仪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修课”。
法,厉行节约应让完善立法成为“必经路”。“加强立法,强化监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中首要指出的一点。十八大以来各地通过“废除公务接待”“实行阳光工资”“加大行政监察”等多种途径,使党风政风有了明显转变。然后,完善立法才是保护中国粮的关键。曾经就有人大代表建议在刑法中设立“挥霍浪费罪”,目的是对公款吃喝浪费现象加以遏制。现如今针对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粮食浪费现象,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法律规定,更需要地方政府政策性文件加以补充,健全完善法律机制不仅需要讲求普适性,更是遏制粮食浪费的“必经路”。
德,传统文化应让用餐美德成为“必考题”。惜衣有衣,惜食有食,节约粮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黄金本无中,出自勤俭家”“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于粮食的珍惜。在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国家和各地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刺激消费,但刺激消费不等于刺激浪费,崇尚勤俭节约仍然是我们需要维护和坚守的习惯与美德。高校中“发放倡议书”、“售卖半份菜”成为常规操作;机关事业单位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成为必读本;社会各行各业开展“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宣传活动成为热议话题;网络时代下,“光盘打卡”更是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新风尚,获得积分换取礼品或捐赠公益,让节约粮食不再是“老生常谈”,逐渐成为了“环保接力”。优秀文化需要传承,勤俭美德更需要坚持,这是从“小家”到“大家”都应该满分的“必考题”。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节约粮食不仅是一种国家战略更应该成为公共意识。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社会文明离不开礼、法、德三者的携手并进,让珍惜成为习惯,让勤俭成为风气,让节约中国粮走上主流之路。(中共西宁市城北区委组织部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