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调研工作犹如社会治理的“听诊器”与“导航仪”。当形式主义的“调研表演”与功利主义的“数据采集”在基层蔓延时,所谓“深入群众”的调研活动往往异化为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的“接待任务”,群众期盼的“问题解决”被置换为报告中的“典型案例”。部分单位的调研陷入“一调了之”,表面看是工作作风问题,实则映射出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调研活动本应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治理工具,但部分单位干部将调研次数、走访点位等程式化指标作为工作成果,忽视问题解决的实质性进展,导致调研沦为“视觉工程”,形成台账厚度与现实温度的反差。在城乡融合发展、数字技术迭代的背景下,传统“听汇报、查资料”的调研模式难以应对基层治理的系统性难题,碎片化的个案研究也无法揭示深层次结构矛盾,方法滞后使得调研成果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缺乏对利益关联、制度梗阻的穿透性分析。所以要建立健全建立问题发现、处置、评价闭环机制,从制度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建设等多维度重构调研治理生态,在政策调研阶段实施“需求众筹”,通过数字平台、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发现基层问题;在问题处置环节,通过破除数据壁垒、行业壁垒,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底的跨行业、跨部门联动协同机制;在效果评估环节推行“成效众评”,建立调研对象数据库,对重点群体进行长期跟踪,将群众评价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当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连接党心民意的神经网络、转化治理成效的转换枢纽时,方能实现“调以明道,研以致用”的治理效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