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的桎梏,增的是实干为民的动能。要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推动基层干部从“指尖忙碌”回归“田间奔走”,生动诠释了减负松绑与担当作为的辩证统一。
过去,“材料围城”曾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一份协议需向多个部门重复提交,一沓沓表格挤占了走村入户的时间,干部群众对此诟病已久。这类“隐形形式主义”看似是流程问题,实则是政绩观偏差的具象化。中央三令五申整治此类顽疾,要以数据共享破题,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推动基础资料互联互通,让干部从“填表员”变为“办事员”。这一转变背后,是对“减负不减责”的深刻践行——只有剥离冗余事务,才能让干部扛起主责主业。
作风建设最见真章。当镇村干部不再背着表格入户核查,当考核指标从“留痕厚度”转向“调解成功率”“民生满意度”,干部的政绩坐标系已然重构。这种转变呼应了德宏州“考核瘦身”的经验——唯有剔除华而不实的指标,才能树立“重实绩、看潜绩”的导向。减负不是降低标准,而是通过优化考核机制,让干部轻装上阵谋实事、干成事。
减负的终极价值,在于重塑党群干群关系。当村干部从会议室走进庄稼地,从手机屏幕转向群众诉求,裤腿沾泥、额头挂汗的身影,成了群众心中最踏实的风景。这种“田埂议事会”式的治理创新,与江西萍乡市“取消冗余留痕、推动干部进网格”的做法不谋而合。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基层治理的温度,永远取决于干部与群众双向奔赴的力度。
当前,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已进入深水区。减负需要上下同欲的系统治理,既要上级机关刀刃向内破除“本位主义”,也需基层主动作为、创新破题。唯有持续拧紧责任链条、强化科技支撑、树牢实干导向,才能让减负成果真正转化为发展红利,让千万基层干部脚下生风、心中有光。(王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