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春的气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三个中央一号文件,传递了强农惠农富农的鲜明信号,描绘了2025年“三农”工作任务书、路线图。春到田间,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当凝心聚力压茬干,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阔步向前,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以“领雁高飞头雁阵”之姿,领航产业振兴之路。“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产业振兴核心,为乡村经济腾飞锚定方向。从浙江余村关停矿山、发展绿色休闲产业,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可见因地制宜发掘潜力之成效。基层干部身处前沿阵地,应勇当产业发展“领头雁”。一方面,要精准洞察本土优势,挖掘乡村“沉睡资源”。或依山傍水,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种植珍稀果蔬、养殖绿色畜禽,借自然馈赠打造绿色食品品牌;或坐拥古韵,盘活传统村落,开发民俗旅游、乡村研学项目,以人文风情吸引八方来客。另一方面,要疏通产业脉络,搭建产销“高速路”。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搭建电商平台,打破农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困境,让土特产搭上互联网快车畅销全国。
执“不拘一格降人才”之策,汇聚人才振兴之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人才工作指明方向。基层干部要化身人才“磁石”,广纳贤才。对外,要打好“乡情牌”“政策牌”,吸引游子归巢。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完备配套设施,为漂泊在外的能人志士铺就回乡“红毯”,让资金、技术、理念随人才回流反哺桑梓;讲述乡村发展机遇、温情故事,唤醒乡愁,感召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新征程。对内,要深耕乡土育才“试验田”。整合培训资源,开展农技、电商、手工艺等多元培训,从田间“老把式”到网络“新农人”,全方位提升农民技能素养,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搭建成长舞台,让本土人才在乡村治理、产业项目中挑大梁,积累经验、施展拳脚,成长为乡村振兴中坚力量。
怀“留得青山映蓝天”之心,夯实生态振兴之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央一号文件将生态振兴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基层干部便是这些绿色理念的守护者。在规划发展蓝图时,秉持生态优先,拒绝“带血”GDP。守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防治污染、修复生态,让乡村自然风光永驻;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村民使用清洁能源、践行垃圾分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生态循环农业、低碳乡村游等业态,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常态化,扮靓乡村颜值。从垃圾无害化处理,到村庄绿化美化,村干部带头、村民参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精雕细琢,将乡村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家园。(汪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