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政策制定“下得去”才能“落得实”

2022-05-03 13:47:32 | 来源: 中廉在线

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制定的政策是否正确科学可行,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执行效果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直接反映着领导干部履职能力的高低。然而,一些领导干部靠“拍脑袋”制定政策,对以往政策随意“翻烧饼”,靠“政策泛滥”燃放政绩“烟花秀”……这极易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脱节,难以真正落实见效,引发民众负面情绪的同时,还有损党和政府公信力。面临新形势下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政策制定唯有 “下得去”,政策才能“落得实”。

调查研究“下得去”,注重全过程政策科学评估。若想政策能够成功“一朝分娩”,必须依靠“十月怀胎”式的调查研究,还需做好对政策的全过程评估。实事求是全面深入做好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基础和前提。然而一些地方仅靠 “拍拍脑袋”、坐办公室、在材料堆里,闭门造车、苦思冥想、异想天开制定政策,不考虑客观现实,不征求民众意见,导致制定出的政策很难切合实际、卓有实效、行之久远。因此,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务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调查研究之“深、实、细、准、效”,扎实做好政策全过程调查研究,使制定出的政策更切实际更接地气更加科学更有实效。同时,要想政策能够真正行之有效、行稳致远,还应加强政策全过程评估,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政策举措出台前须经过科学评估和反复论证,充分考量政策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具体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还应通过各种渠道征求相关部门单位建议,特别是注重听取群众意见,努力提高政策制定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政策执行时要加大政策公开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阐释,让群众知晓政策、理解政策、配合执行好政策。注重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发现不适应、需调整的部分,要及时进行调整完善。政策实施后,要注重跟踪反馈,还需对政策的有效性、实施结果和影响进行评估,唯有此,才能真正以制定的政策推动工作。

躬身为民“下得去”,牢记造福人民是最大政绩。制定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领导班子换届新官上任必点“三把火”,对以往政策随意“翻烧饼”;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所谓“政绩”,求新求快,大搞面子工程,靠“政策泛滥”放出政绩“烟雾弹”“烟花秀”。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一些领导干部没有树立树牢造福人民的正确政绩观,没有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心里有秤、眼中有镜,政策的好与坏,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实、看得最真切。”领导干部制定政策必须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真正让政策制定和制定的政策为民解忧舒困办实事。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全面研究、审慎考虑区域政策制定工作,杜绝领导班子一换届就另起炉灶、“翻政策烧饼”,片面追求新面貌新气象。上一届领导班子好的政策做法要继续沿用,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需要与时俱进的,要及时调整完善,真正做到党的正确政策为民所用、发挥作用、落到实处、深入民心。

俯身学习“下得去”,提高解决问题的各种本领。当前,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领导干部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也对其政策制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一些领导干部由于缺乏新知识新本领,习惯沿用旧思路老经验老方法制定政策,难免容易思想僵化、庸俗化,导致“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制定出台的政策难以真正解决新形势新要求的需要,成为“短命”政策。如何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和检验政策是领导干部必须真学真懂真用的必修课,也是检验其履职能力的重要标尺。广大领导干部作为政策制定者,更要注重俯下身学习,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持之以恒加强理论学习,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导航靶向,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提升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妥善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政策,从而推动解决当前阶段各项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人民福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牛慧)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毕业论文网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