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的出世,离不开农业人才的实验;超高建筑的建成,离不开工程人才的设计;载人飞船的升空,离不开航天人才的研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环境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中,我们必须重视人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需要双向适配“引真凤”。对于某一区域的人才资源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人才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人有所短,寸有所长”,同领域不同方向的人才之间各有各的强项和弱项,如工程领域中的造价师比设计师更懂计量与计价,设计师比造价师更懂规划与绘图。而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人才需求,有的地区经济发展好但是环境问题突出,缺少环境治理类人才,有的地区自然条件好但基础设施差,缺少规划建设类人才。当人才与需求无法“对上号”时,即便是“强凤”也成了“鸡肋”。因此,作为人才需求单位,要在引进人才时要摸清情况,明确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引才政策,并结合时代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作为人才,也要充分了解岗位职责与发展方向,不盲目因福利而就业,避免后期职业发展不顺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人才能力,真正满足区域发展需要。
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需要软硬兼施“育良雏”。除了吸引外来人才,挖掘培育本地可造之才,也是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的有力手段之一。但是“育雏”就意味着需要投入时间、金钱等前期资源,现如今部分“雏鸟”成才后另谋高就,不仅给人才培育者造成时间、金钱、沉没成本等损失,而且极大打击了市场主动“育雏”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一些人在自费进行能力提升时,也不易得到有关单位的支持,长此以往,会拖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步伐,影响我们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要降低此类问题发生的概率,一方面要把好选人关,多渠道从个人能力、道德水平、职业规划等多方面进行了解,优先选取有本事、信誉好、愿意留的人作为“良雏”培育,降低培育风险;一方面要守好留人关,依法依规签订培育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权力,假设可能发生的违约情况,并设立违约金等赔偿条件,对无法协商的问题及时采取法律手段予以解决,规范双方行为。
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需要多方同行“促扎根”。“抢人大战”让人才被政策吸引入职,但后续面临的一些问题造成部分人才留不住。如现实与预期有较大出入,人才无法接受实际工作,觉得“被坑”;单位隐瞒相关门槛,在招聘文件上玩起了“文字游戏”;财政吃紧,迟迟未兑现政策中的工资补贴、人才奖励房等,让福利待遇成了“空头支票”。“人才引进来,更要留下来、用起来。”因此,不仅要让引进人才“扎根”,而且要“扎深根”。对于人才自身而言,既要在选择工作时多思、多问、多比较,避免“入坑”,也要适应从校门到职场的身份转变,以新思维应对新征程,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对于人才需求单位而言,不搞旁门左道,分清主次、以诚待人、合理用人才是长久之道,平台搭建完善了,自然“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根据本地情况,在政策制定上不跟风、不盲目,在政策执行上不扯皮、不推诿,让人才政策及时落实下去。
时代发展迅速,我们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要想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重视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徐明琪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仁寿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