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普及化,给予了网贷产品更大的发展空间,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花呗、京东白条、360借条等产品通过互联网、手机金融借贷APP等渠道直接借贷购买所需产品和服务。而身边里常被催款事件也频频发生,被催款的对象大多数是很早就外出务工的社会青年,也有少数是在校大学生,通常,他们都是抱着一种不想还款的心理,还声称身边的朋友都借款了,已经不把社会征信当一回事。由此可见,手机软件金融借贷泛滥已经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借贷门槛低,宣传广告“无孔不入”。当下网贷产品的贷款门槛较低,手机授权即可开通信贷产品,还未满18岁的青少年,也可以通过借用成年人的身份号码作为借款担保,通过便捷的手机操作,就能把金钱化为一串串数字,在无声无息间流走。这样的数字货币流通方式,给年轻人的虚荣心理带来了无限度的满足感。另外,网贷产品也存在诱导消费宣传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360借条”等网贷产品借助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以剧情形式,向消费者传递产品利息低、到账快、额度高等信息,使得部分年轻人容易掉入“消费陷阱”。
二是农村家庭的教育能力有限,青少年成长环境差。相对于城镇的家庭,农村家庭除了在经济能力上属于劣势外,还表现在对手机和网络的利弊的认知上,部分农村家长不重视手机和网络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和利弊,这些父母自己往往也刷抖音、斗地主、打麻将。而且农村的孩子基本都是留守老人在家,年轻父母都外出务工,对青少年的学习成长缺乏陪伴和引导,而在家的爷爷奶奶实际管理的效果较差,要么是方式太过粗暴,要么是根本管不住。
三是消费主义文化浪潮冲击,青少年攀比心理严重。消费主义浪潮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它简要指以物质消费和占有为人生价值和幸福的价值观念以及在此观点下的行为实践为特征的文化浪潮。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追求“精致穷”,意思是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借贷或者攒钱的方式,买一件昂贵的奢侈品或进行其他的奢侈消费,让自己穷得精致,活得精致。追求“精致穷”的原因一般是虚荣心、攀比心和精神空虚引起的行为,在农村,精神文化教育严重落后,学生课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是玩游戏或网上聊天,而城市的孩子,业余时间都被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占满。
在手机和网络环境成长下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行为和观念培养是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教育和农村文化培养。针对留守在家的青少年,加强心理辅导和课外兴趣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利用“送教上门”、“文化下乡”、“党史教育进农村”等系列活动契机,为孩子准备有意思的兴趣课程、文化节目和有教育意义的书记等,并且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引导青少年去探索知识,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近年来,优质教师队伍都向城市集中,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学历低或是教育水平有限的老师,在家长教育支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老师是农村孩子成长的指明灯和引路人,因此,整体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迫在眉睫。
三是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网络贷款行业乱象加剧年轻人的信贷风险,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和惩治力度,对于产品准入门槛较低,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且征信系统不完善的金融借贷产品要及时责令整改或清除市场。
四是出台有关政策,提高网络借贷门槛。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统一网络借贷标准,严格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网络管理,遏制“网贷陷阱”的乱象。(贵州省锦屏县铜鼓镇人民政府 陆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