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要像袁隆平那样追梦

2021-05-24 16:00:12 | 来源: 中廉在线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条挂在袁隆平试验田的横幅,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热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奋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践行着他的为民初心,无愧于“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像袁隆平那样,敢于追求梦想,用心执着自己的事业,持续奋斗到底,直至生命终结。

要像袁隆平那样奋斗筑梦、躬耕前行。两年前,袁隆平曾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坚守我的“禾下乘凉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这虽只是一个梦,却彰显了袁隆平活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让他梦想不断成真。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注重向历史学习,向实践学习,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认为“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是无数劳动者一锹一铲、一砖一瓦垒起来的。我们要敢于像袁隆平先生一样,敢于追梦,把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付诸行动,直至生命之光熄灭。

要像袁隆平那样执着事业、奋斗不息。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袁隆平却一辈子专注杂交水稻研究这一件事,他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1953年,23岁的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扎根基层,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他呕心沥血,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写在人民群众饭碗中,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劳作、观察、研究,到稻田地“打卡”成为习惯,体现出他“农民科学家”的本色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依然牵挂着一方稻田,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是他的引领下,近年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袁隆平那样做真正的耕耘者,一辈子坚守初心使命,就执著于一事、做到有始有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让梦想生根发芽,抽穗结果。

要像袁隆平那样淡泊名利、追寻阳光。回望袁隆平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面对粮食增产增收这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他从来不关注金钱的多少,即便获得各方面的奖金,他也把这些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淡泊名利,甘当一介农夫,专注于田野阡陌,穿几十元的衬衫,戴十几元的领带,把脚步留在三尺稻田里,研究水稻长势,用心解决农业科技的卡脖子问题,助力中国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走上世界舞台,增强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底气。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他身上汲取力量,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攻坚克难、矢志奋斗,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保持崇高信仰,弘扬奉献精神,努力建功立业。

奋斗永无休止符,辉煌靠拼搏赢取。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像袁隆平那样涵养“一辈子一件事”的情怀,把使命扛在肩上,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在平凡岗位上把为民之事一件件做好,一件件做实,努力开创工作佳绩,才会自觉练就“衙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德政为民境界。(盘得胜 云南文山州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