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要以保证食品安全为抓手,以保障农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农业农村现代化踏上新征程,城乡融合发展再上新高度。然而,当前还有一些“绊脚石”、“硬骨头”,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维权意识弱,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导致不合格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市场。鉴于此,要在“意识”、“监管”、“社会共治”上用心思、花力气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护好农村群众的身子,保障农村群众身体健康,助力乡村振兴。
强意识,提升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当下仍有许多群众对食品持“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态度,对于“病从口入”缺乏重视。一方面,要以入户走访为切入点,用到群众家中话家常的方式,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沟通,让群众自发、自觉形成食品安全意识,保证食品安全宣传的力度、广度、深度。另一方面,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普法讲座、公益法律援助、举办法律竞答比赛等方式,提升群众的维权意识。
强监管,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监管要“管之有道、内外兼修”,融加大整治与提升内部能力为一体,方能筑屏障、填洼地、见成效。具体而言,“对内”壮大专业人才队伍,避免基层监管人员事务繁多、有心无力的局面,各村镇配备一定比例的食品安全协管员;升级检验检测设备,让不合格食品“无处遁形”。“对外”要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小作坊、三无食品的打击力度,开展长效化、常态化巡查,避免“顾面不到边、到边不顾面”。
促共治,加强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全村团结一心、共同参与,才能遏制不合格食品的蔓延。小到个人,建立举报激励机制,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对举报小作坊、三无食品的村民给予奖励。大到集体,通过将合法生产销售、自觉打击不良产品等写入村规民约,以集体感、荣誉感促自觉性,用“一村规约,人人知晓,一旦违反,易于发觉,众人不饶”形成规范约束。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以强意识、强监管、促共治的“三子落”,带动食品安全的“全盘活”,答好新时代农业强、农民富的答卷。唯有以精卫填海、蚂蚁啃骨的恒心、韧劲,坚定不移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才能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创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奇迹。(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祥和街道瑶头村驻村选调生 苏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