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 食品卫生 > 正文

我所了解的“厦门第三院”消化内科主任王银

2022-02-21 13:52:54 | 来源: 中廉在线

未亲身接触、认识王银主任之前,就听到坊间在传说“厦门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银,是一个视病患如亲人的好医生。无论看门诊,上手术台或者带领她的同事巡视病房,对每位病人不单单是礼貌、客气,更主要的是诊治精准,记忆超群!几十号病人,每个人的病情都清晰刻印在她记忆的数据库。该服什么药?日常生活应该禁忌那一些?大约需要几疗程?她都能做出正确的指导和明确的判断。

从王银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折射出她各种涵养综合形成的工作习惯。这种习惯,其实也是一种教养使然而产生的自觉。听她的同事说,王银主任行事低调,对人彬彬有礼,对团队的管理一贯奉行“多行少言”,从不训斥下属,也从不与同事争执得“脸红脖子粗”,而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以自身的高情商和智商影响、带动大伙齐身协力,认真工作。整个科室上下一致、团结协调,推动工作不断地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王银主任看门诊,不以人数多寡为标准,而是以了解患者的主诉、掌握病情,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这种过程,把时间花在认真与患进行沟通,了解各种症状,摸准染病的来龙去脉。我想,这种诊疗方式,是为了更精准地对症下药。此外,还要指导患者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时,为了以同理心唤起患者自觉、达到强制自己改正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王银主任还会用转换立场的方法,引起患者的重视和注意,她常常会这样说:“假如我有这样……那样……我就会……”让患者有了更深的感触。所以,王银主任看门诊,平均每个人都得花十分钟以上,这样,门诊时间延长,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如此重视门诊质量,理所当然地给患者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

这次,本人因胃肠不适,找到王银主任看门诊,亲身体验到王银主任“医者仁心,大医至诚”的风范。

当叫号轮到我时,我快步走进王银主任的诊室。进门时,看到一位中年妇女带着她年近80的母亲已看完病,欲走又留地反复咨询王银主任她母亲吃药还是不吃药好的问题。从谈话中得知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太,染上了“幽门螺杆菌”。这位中年妇女,就吃药与不吃药的问题、碗筷要不要全部扔掉的问题反复咨询了好几遍,王银主任不厌其烦、轻声细语地一遍又一遍反复地解释病情的程度,并根据其母亲现有健康体质,建议还是服药治疗,争取一次性解决问题,还建议她,不必那么奢侈,碗筷用消毒柜消毒一下就行,不必扔掉。直至双方共同确认了“四联用药”,中年妇女才完全放心带着老母亲离开了。

我有点不解地问王银主任:“吃不吃药,碗筷扔不扔掉,这是她家的事,跟你的诊疗无关,你为啥要劝她别扔掉碗筷和服药呢?”王银主任笑着说,一个家庭碗筷合用,唯独老人另置一副,家庭成员每天都提防着被老人传染,会让老人觉得自己多余,整天生活在孤独和彷徨之中,这样不利老人的健康,还会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把老人的病治好了,前面所有的事不就都解决了吗?我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医者仁心”,不单单是自身必须具有高超的诊疗水平,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处理每件日常小事时,从精神境界中释放出来的高贵教养和顶级情商。

在切入正题为我诊疗时,王主任详细地询问了我胃肠不适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还让我躺在医用床上,用手轻轻揉搓我的胃肠部位,不时地询问“疼不疼”?检查完后,还询问我每天大便的次数和形状。最后,她综合了所有的情况,判断可能结肠长出了息肉,要求我做一下胃肠镜,有的话,就在内窥镜下摘除掉。第二天晚上,我做了清洁胃肠道的准备。

星期三午早上,我被推进了内镜检查室,这天刚好又逢王主任上手术台,防护服裹着她那娇小的身子,要不是她开口说话,我还真认不出她来。王银主任附下身来,在我耳边轻声说:“内窥镜检查,很简单。若是有息肉,顺便也摘除掉,一次性解决问题。”她还说,“摘除息肉,这是很小的手术,不要有心理负担”。

我也不知道,麻药注入的是那个部位,反正从头到尾,我都神志清醒,只是不知道有没有在切除息肉。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内窥镜检查就结束了。我穿好衣服,准备自已走出手术室`。王主任按住了我说,先不要站起来,让医务人员推你出去休息一会,再由家属推你回病房。

休息完了后,我儿子用轮椅边推着我边看着病理报告,告诉我切除了结肠几个0.2、0.3的小息肉,没多大的事。我在内心深深佩服王银主任精湛的医术,单凭一些日常表现出来的症状,和胃肠部的揉搓时患者的反应,就能准确判断出结肠长了息肉。当天下午,王银主任又特意赶来看望几位上午做过手术的病号。她逐一探望每个手术的患者,询问术后感觉如何?有否不适的反应?如有,要及时告知,还反复叮嘱:一定要术后二个小时才可用餐,而且必须进餐柔食:诸如线面、稀粥之类的……

百闻不如一见。这次,我是亲身体验了王银主任精准诊治的医术和对患者的细心善良。她的医者仁心和在为人处事方面表现出来的良好教养,让我心悦诚服! 此外,我还从侧面了解到:王银主任的医术精湛,源于她对新的科学技术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她的假日,不是用来休憩的,而是用来充电、提高自己的。听说今春节假期,她又通过上网方式,向她的导师于皆平学习、提高“内镜下逆行阑尾治疗"(ERAT)的医疗技术。

我衷心祝愿她快乐地学习,快乐地进步! 造福百姓的诊疗技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叶庆生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老干部局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王忠厚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