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基层调研是政策制定的“源头活水”,是连接党心民意的“连心桥”,更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形式主义积弊,以守正创新的智慧探索调研新范式,方能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动能。
破虚立实,把好调研“方向舵”。基层调研之难,首在破除“调而不研”的顽疾。需以问题导向重构价值标准:建立“重点课题清单”与民生痛点精准对接,用“解剖麻雀”的深度替代“蜻蜓点水”的敷衍;推行“调研成果共享平台”,让“纸面文章”无处遁形,倒逼干部走出会议室、走进田间地头。这种“身入心至”的调研态度,既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传承,更是对实事求是的时代诠释。将“痕迹管理”转向“成效评估”,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硬指标;以“飞行检查”“交叉验证”打破数据壁垒,让“盆景”暴露于阳光之下。当调研从“材料厚度”转向“民生温度”,从“汇报成绩”转向“解决问题”,基层治理便能在去伪存真中回归本源。
破旧立新,锻造调研“硬功夫”。传统调研模式正遭遇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填表座谈的“老办法”难以捕捉瞬息万变的社情民意,而卫星遥感、AI建模等技术为精准治理开辟新径。然而,技术的温度在于为民初心。既用“云端问卷”拓宽数据广度,又以“院落恳谈”感知民心冷暖;既借“数字画像”研判趋势,又靠“民情日记”沉淀质感。这种“顶天立地”的调研方法,正是破解复杂问题的“解码器”。探索“沉浸式调研”“跟踪式回访”,让调研从“静态快照”转向“动态影像”;构建“专家智库联审制”,打破经验依赖的桎梏。当“枫桥经验”遇上“智慧网格”,当“田间课堂”碰撞“数据中台”,传统方法与现代工具的辩证统一,既守住“解剖麻雀”的匠心,又插上“数字翅膀”的效率。
破壁立效,激活治理“新动能”。调研的价值系于成果转化。构建“问题发现—对策研究—效果评估”闭环,将调研纳入政策制定的必经程序;建立“跨部门协同落实机制”,打破“文件空转”的梗阻;推行“群众评议反向测评”,以口碑检验实效。这种从“研以致用”到“用中再研”的螺旋上升,正是调研最根本的价值旨归。推动基层创造的“土办法”升华为制度性的“方法论”,将群众智慧的“微创新”转化为治理的“大变革”。当干部在防汛救灾中验证预案实效,在矛盾调处中完善响应机制,调研便从“单向输出”升华为“双向赋能”。唯有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方能让治理创新既有泥土气息,又有时代脉动。(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