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 生态 > 正文

重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逻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2025-09-12 09:31:46 | 来源: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古庄村村民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是在生态环境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一、制度明责,护航绿色发展之路。制度的刚性约束确保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地方落实中不偏向、不走样;明确的责任边界为各级领导干部划定了履职范围、指明了工作方向,推动绿色转型发展迈向新阶段;“党政同责”原则强化了党委和政府的协同治理效能,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显著提升政策执行质效。

二、责任传导,确保决策部署见效。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规定》构建了从顶层设计到一线落实的责任传导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生根。通过层层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为基层工作开展提供明确依据和有力支撑。基层干部在推动村庄规划、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将能够更坚定有效地贯彻落实生态优先要求,切实提升政策执行质效。

三、创新赋能,推动治理模式变革。《规定》正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突出事前预防、全局统筹和综合治理。要求领导干部具备统筹兼顾、系统谋划的智慧,坚守生态底线,精准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平衡点。通过建立“主动防控”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每一项决策前优先核算的“基础成本”,推动治理模式实现根本转变,做到防患于未然。只要扎实履职、充分尽责,自然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免于问责”。

四、实践增效,提升基层履职能力。顶层设计与治理模式的创新,最终要落脚于基层的实践效能。作为驻村选调生,建议村居干部从以下四个方面扎实推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是全面摸排本底,对生态资源与环境风险隐患心中有数;二是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全覆盖、高频次的巡查机制;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治理模式;四是做好宣传动员,善用群众语言解读政策,凝聚共建共享合力。

《规定》的实施,正推动各级干部转变角色、提升能力,从政策执行者转变为绿色发展引领者。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系统治理能力,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筑牢美丽中国根基的重要支撑。(游昌宇)

责任编辑:江旭兴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