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5年8月13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检察院举办“‘益’心守护石榴红 · 检察助力生态美”公益诉讼检察开放日活动。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特约检察员、特邀检察官助理等走进检察院,零距离感受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成效,“面对面”为检察工作建言献策。峄城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徐兴伟及第二检察部干警参加活动。
活动中,受邀人员首先实地参观了公益诉讼生态司法修复基地,了解了“文化展示、法治宣传、警示教育、生态修复”等功能,生动展现了近年来检察机关以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多元化替代性修复方式,将检察建议转化为“看的见”的生态保护成效,通过公益诉讼推动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彰显了恢复性司法理念,为更好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屏障”。随后,参观了峄城区检察院数字检察中心,了解了检察机关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生态环境类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的过程。
座谈会上,受邀人员深入了解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监督领域,听取了近年来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开展情况、亮点成效介绍,以及利用大数据赋能办理生态环境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的具体做法。
此次活动为受邀人员提供了一堂“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有收获”的公益诉讼实践课,使大家对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守护绿水青山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受邀人员高度评价了区检察院的公益诉讼工作,充分肯定了其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并结合自身专业和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
峄城区人大代表、峨山镇工会副主席、人大办主任刘晓庆: 活动加深了对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解,检察机关通过办案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环境、法治的新需求,有效保护了社会公众利益。期望持续深化公益诉讼工作,让生活环境更美好。
峄城区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峄城区档案馆副馆长刘开滦: 深切感受到检察机关聚焦公益诉讼领域,全力当好“公共利益代表”,用心守护美好生活。生态司法修复基地让公益诉讼更接地气、融入日常,增进了公众了解,营造了全民守护生态氛围。
人民监督员、山东水运发展集团公司枣庄分公司万年闸船闸运管员董艳: 基地由垃圾堆放点蜕变而来,整改效果震撼。活动增进了对公益诉讼的了解,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替代性修复方式有效促使违法者担责,教育警示作用突出。
特约检察员、山东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孝忠: 活动意义重大,展示了峄城检察公益诉讼的进展与成效,如将案件现场变为可观可感的基地。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善用网络传播,擦亮公益诉讼检察“名片”。
特邀检察官助理、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峄城分局法规科科长王传友: 活动充分展示了检察机关在生态保护与履行公益诉讼职能上的努力和成效,大数据模型精准发现线索令人印象深刻。建议深化法治宣传,提升公众环保自觉性,降低环境损害风险。
此次检察开放日活动,成功搭建起检察机关与社会各界沟通协作、共护绿水青山的“连心桥”。下一步,峄城区检察院将不断凝聚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保护合力,切实履行好“公共利益代表”的神圣职责,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检察力量。(文字|第二检察部 图片|新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