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层生态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着绿水青山的守护成效。作为扎根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身处生态保护的最前沿,既是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执行者”,又是群众工作的“带头人”,要从思想、行动、监督三个维度发力,让生态保护理念在基层扎根,让绿色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以“思想引领力”聚共识,让生态理念“入人心”。生态保护的前提,是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基层共识。基层党员干部首先要当好“学习者”,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吃透中央、省市县关于耕地保护、禁渔禁伐规定、污染防治标准等各项生态保护的政策要求,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土话”“白话”,避免政策传达“打折扣”。同时,利用宣传栏、乡村大喇叭、微信群、田园夜话宣讲、入户走访等接地气的方式,主动接近群众、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见、解答如何做好环境保护的疑问,结合本地环境整治、乱砍乱伐等正反面案例开展宣传,让群众直观感受生态保护的好处,清楚破坏环境的后果,让他们从“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
以“行动执行力”解难题,让绿色实践“见实效”。基层生态保护不能“光喊口号”,必须靠实打实的行动破解痛点难点。基层党员干部要“冲锋在前”,在本地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生态工作上主动发力,定期排查辖区内的小作坊排污、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乱堆等问题,并建立整改台账、及时销号,组织党员志愿者、环卫工等定期清理河湖、道路垃圾,协调环保部门对违规排污企业依法处置,结合乡村实际推进绿化工程,开展植树造林、打造口袋森林公园等。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产业”路径,发动本地种养大户、乡村能人带头引导农户发展生态种植、乡村旅游等绿色经济,帮助培育农产品绿色品牌,让村民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增收,真正打通“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通道。
以“监督约束力”筑防线,让生态保护“常紧弦”。生态保护非一日之功,基层党员干部要当好“监督员”,联合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组长、村民代表、网格长等成立生态监督小组,对辖区内的生态情况进行日常巡查,发现违规占用耕地建房、违规开垦荒山林地等行为,敢于“动真碰硬”,并鼓励群众通过“随手拍”举报破坏环境行为,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同时,在项目建设、资源利用等日常工作中要带头接受监督,严格执行生态保护规定,如村级工程建设前严格落实环评要求,坚决不搞“先破坏后治理”的短视行为,主动公开生态保护工作进展,接受群众评议,对落实生态保护责任不力的党员干部,及时提醒约谈,以严监督倒逼责任落实,让生态保护的“弦”始终紧绷。(王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