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蝉鸣裹着草木清香掠过城市街巷,也拂过乡村的稻浪与青山。此时重读202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更觉字字千钧——这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纲领性文献,不仅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更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为新征程上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两年来,从塞罕坝林场的绿浪翻涌到长江经济带的“十年禁渔”,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全球领跑到“无废城市”试点的遍地开花,神州大地用生动实践印证着一个真理: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一时事”,而是“千年计”。
一、从“国之大者”中锚定生态坐标,答好“政治责任”必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一论断将生态问题提升至“根本大计”的政治高度,背后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从“砍树卖钱”到“护林换碳汇”,从“污水直排”到“清水绕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征服”到“共生”的深刻变革。今天,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共同挑战,更要清醒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守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为子孙后代守住“金饭碗”。
二、从“双碳”目标的稳步推进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动真碰硬”
从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系统施治”到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的落地实施,两年来,党中央以“钉钉子精神”抓生态、以“全局观”谋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正如浙江安吉余村村民所说:“以前靠挖山采矿‘卖石头’,现在靠护山养水‘卖风景’,日子越过越甜。”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的鲜活注脚。
三、从“四个重大转变”中把握实践逻辑,走好“绿色发展”创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四个重大转变”——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这“四个转变”既是成就的总结,更是方法的指引,其中蕴含的“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全球视野”,为各地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方法论”。
四、从“全民共建”中凝聚磅礴力量,绘好“美丽中国”同心圆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道破了生态建设的“人民性”——蓝天白云是群众的“幸福指数”,青山绿水是百姓的“生存依托”。从北京市民“晒蓝天”的朋友圈刷屏,到上海“垃圾分类志愿者”的贴心引导;从内蒙古牧民成为“草原生态管护员”,到福建“河小禹”青年志愿队的巡河护河……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不是“政府的事”,而是“我的事”;美丽中国的画卷,需要每一个“笔触”的参与。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深度融入生态维度。新征程上,只要我们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统筹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一定能绘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中国新图景,让中华民族在绿水青山中永续发展!(黄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