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尊重农业生产规律,正确认识耕地的多元价值和特殊作用,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才能更好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尤其是在内部疫情影响和外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只有把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才能端牢中国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但部分地区还存在着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比如,个别地方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绿化造林,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保证农田“必须是良田”。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占了全省土地面积80%以上,且耕地类型较复杂,水田有洋地、山垄田和山排田之分,旱地有坡耕地、梯地之分,目前耕地质量总体上仍然不高。农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应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构建多层次良田体系,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方能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时,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踔厉奋发启新程,笃行不怠向未来,加强乡村治理,服务好村民,为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苍霞街道中平社区 黄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