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中的这句名言,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映照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勤俭持家精神的尊崇。勤俭,不只是个人生活里的一种美德,更是一个家族、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文化基因。当勤俭与廉洁、善良相互融合,便形成了历久弥新的家风传承,似潺潺溪流,润泽着一代又一代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勤俭,是持家立业的根本准则。北宋名臣范仲淹心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而这份情怀的根基,正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勤俭品质。尽管他官居宰辅之位,却始终坚守寒素家风,要求子女生活简朴,“食不重肉,衣不重裘”。他的勤俭并非是小气吝啬,而是源于对资源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自我约束。明代海瑞一生“布衣蔬食,老而弥坚”,清代林则徐秉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信念,他们都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精神。在物资匮乏的往昔,勤俭是家族生存下去的依靠;在物质充裕的当下,勤俭则是防止心灵迷失的指南针。一个家庭要是能遵循勤俭之道,就如同握有了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钥匙,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稳定与繁荣。
廉善,是家风传承的核心灵魂。东汉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家喻户晓,面对“暮夜无知者”的劝说,他一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深刻地阐述了廉洁自律的真谛。这种廉洁,不仅仅是对待钱财的正确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品格。而善良则是廉洁的内在支撑,正如清代郑板桥所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善良能让人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底线。北宋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令人动容,他虽然贫困却不贪婪,即便处境艰难也不随意苟且,最终成为一代名相。廉善家风,不追求一时的显赫荣耀,只追求问心无愧;不贪图物质的丰厚,只追求精神的高贵。当这种品质融入家族血脉,就成为了家族最宝贵的财富,能让子孙后代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做事。
勤俭与廉善相结合的家风,拥有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训导“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这些都体现了对完整人格的培养。这种家风,并非仅仅是节省开支或者拒绝贿赂,而是一种全面的生活哲学和处世态度。它能让人在富裕时懂得节制,在贫困时保持尊严;在得势时坚守本分,在失意时坚持原则。晚清实业家张謇“父实业,母教育”的理念,就是这种家风的生动体现——他既努力创业积累财富,又将财富用于兴办教育、造福百姓。历史已经证明,那些能够传承数百年而不衰的家族,无一不是将勤俭与廉善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各种诱惑也随之增多,勤俭廉善的家风就显得更加珍贵。它不是过时的教条,而是对抗物质主义泛滥的有效解药;不是发展的阻碍,而是实现可持续进步的重要保障。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国家,这种精神都在默默地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当我们重新认识并践行“勤俭持家之本,廉善家风惠久远”的古老智慧时,我们不仅是在传承优秀文化,更是在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勤俭净化我们的生活,让廉善照亮我们的心灵,这样的家风,必将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沈永, 笔名闲云,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法治研究网综合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