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始终坚守的政治自觉,是党在长期实践中淬炼出的独特精神标识。从革命年代的“延安整风”到新时代的中央八项规定,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从未停歇。
要转变思路,将作风建设视为“种树育林”的过程。从一开始就精心选苗、牢固扎根、细心修剪,用理想信念浇灌初心,让“为人民服务”深入血脉;以纪律规矩为标尺,使日常工作成为作风考场;建立定期体检机制,及时剪除思想枯枝败叶。这种转变让作风建设从救火式整改迈向预防式生长,激活自我净化的内在生命力,使优良作风逐步成长为撑起党组织的清风正气参天大树。
好作风绝非空谈,唯有实干才能彰显。党员干部要主动倾听群众心声,将实干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具体实践。校准“指南针”,把群众满意度当作工作的方向标,工作成效让群众评判。装上“加速器”,锻造攻坚克难的硬核本领,面对难题不躲不绕,将“硬骨头”踏成“垫脚石”。常亮“警示灯”,筑牢防微杜渐的纪律防线,以身边案例为镜,让“红脸出汗”成为自我完善的保护伞。
好作风不能仅靠自觉维系,还需相应机制来守护。编织“阳光网”,工作流程全部透明,权力运行全程留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群众的监督。设置“预警器”,运用大数据精准捕捉苗头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打造“充电站”,定期开展作风“体检”,缺什么补什么,及时为党员干部补充精神养分。这些机制并非束缚手脚的绳索,而是防止跌倒的护栏,确保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既能大步向前,又不会失足犯错,稳步迈向成功。
作风建设犹如种庄稼,需勤除歪风杂草,常施正气肥料。当每个党员都将好作风化作日常习惯,视群众笑脸为最美成绩单,这场自我革命便拥有了不竭动力。它不是一时的冲刺,而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力赛,唯有永葆“赶考”心态,才能让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