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相关学习教育通知,其中“坚持开门教育,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的要求,对于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门教育不仅是思想洗礼的实践路径,更是以群众为师、以实效为尺的作风建设大考。
开门教育,深化作风建设群众路线。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成效显著,关键在于其扎根群众立场、直击群众关切。此次学习教育强调“开门”,是对这一初心的践行。作风建设的问题清单应由群众列出,成效标准由群众确定,整改方向由群众指引。党员干部需走出机关、深入基层,通过面对面交流、网络沟通等方式,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转化为改进作风的目标。在基层实践中,利用“民情恳谈会”“社区议事角”等形式,让群众参与政策制定与落实,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拉近干群关系。这种实践让学习教育从文件传达转变为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使政策更贴合实际,服务更贴近民心。
群众监督,强化作风建设外部监督。群众对作风问题的感知最为直接和深刻。学习教育若流于形式,往往是因为缺乏群众监督的压力传导。此次明确要求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为作风建设增添了“探头”,既能检验学习教育是否覆盖基层,又能促使党员干部直面作风问题。完善的群众监督机制拓宽了监督渠道,增强了群众参与感。群众监督不是找茬,而是推动八项规定精神从文件要求转化为行动自觉的关键。通过群众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作风问题,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长效机制,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开门教育和群众监督不应是短期行为,而应成为长期坚持的机制。此次学习教育强调“坚持开门”,体现了对作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将群众参与纳入规定动作,将监督评判转化为刚性约束,才能避免学习教育的间歇性。建立群众参与、问题反馈、整改落实、效果公示的闭环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征集群众意见、第三方评估、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将群众意见转化为制度成果;对整改不力、群众不满意的事项,建立跟踪问效机制,确保问题不反弹、作风不回潮。只有这样,八项规定精神才能从少数人扩展到全社会,形成清风正气的浓厚氛围。
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答好作风建设答卷。作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开门教育应以问需、问计、问效为路径,将群众的冷暖作为改进工作的晴雨表。问需于民,聚焦民生领域,通过多种渠道精准把握群众需求;问计于民,汲取基层智慧,将群众经验转化为治理效能;问效于民,以群众评价为试金石,确保整改成果经得起检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党应以开门姿态接受群众检验,以赶考心态回应群众期待,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张金色名片越擦越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注入持久动力。(逍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