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廉政建设 > 正文

作风建设需“三破三立”

2025-05-08 08:56:52 | 来源: 安徽省潜山市五庙乡人民政府

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当“指尖留痕”代替田间脚印、“材料厚度”丈量政绩高度、“会议频次”标榜履职热忱时,形式主义的虚火便悄然灼伤了干群之间的信任纽带。新时代的作风建设,唯有以“破”的决心撕开形式主义的假面,以“立”的魄力筑牢求真务实的根基,才能在破立并举中重塑“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的作风生态,让为民初心从纸面走向大地,从口号化为行动。

破形式之茧,立务实之根,让“真为”成为作风的底色。当前,少数地方仍存在“重痕不重绩”的顽疾:会议纪要工整如艺术品,调研报告堆砌数据却不见烟火气,考核指标在表格中“开花”、在现实中“缩水”。这类“纸面功夫”看似周全,实则以虚耗代替实干,将“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让基层干部困在“材料围城”中,与群众渐行渐远。究其本质,是政绩观错位、宗旨意识淡化的表现。真正的作风之变,需从破除“唯上不唯实”的思维定式入手。作风建设不是绣花枕头,不能止步于“台账精美”“汇报动人”,而应扎根于“群众满意”“问题解决”。要警惕将“留痕”等同于“落实”的惰性思维,更须杜绝以“痕迹”为盾牌、逃避真抓实干的投机心态。唯有将考核的标尺从“材料厚度”转向“民生温度”,从“会议频次”转向“办事实效”,才能让干部放下“迎检包袱”,轻装上阵谋实事。

破敷衍之弊,立担当之志,让“敢为”激活作风的动能。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人,难点在“心”。一些干部面对矛盾“绕道走”,遇到难题“踢皮球”,是担当精神的缺位。这种“躺平式”作风,看似无害,实则侵蚀治理效能,消解群众信任。其根源在于责任链条的松动——权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激励不足催生畏难情绪,容错机制缺失助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心态。破此困局,需以制度重塑担当生态。要厘清权责边界,建立“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刚性机制,让“踢皮球”无处落脚;需完善正向激励,让“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成为导向。更重要的是,需在干部心中播下“为民担当”的种子,使其深刻认识到: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基层的矛盾问题不是“烫手山芋”,而是“建功舞台”。

破短视之障,立长效之制,让“善为”筑牢作风的基石。作风建设最忌“一阵风”。突击整治时的“严阵以待”,运动式整改后的“涛声依旧”,暴露出制度建设中的短板。若不能将阶段性成果转化为长效化机制,所谓的作风转变终将是沙上筑塔。当前,个别地方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恰是因未触及深层治理逻辑——仅靠外部压力驱动,忽视内生动力培育;偏重问题纠偏,忽略系统重构。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需打好“三化”组合拳:一是“标准化”,将“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等原则细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服务规范;二是“透明化”,通过“阳光政务”“群众评议”等机制,让权力运行全程可见、群众监督无处不在;三是“生态化”,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治理,与党建、考核、文化培育深度融合,形成“润物细无声”的良性循环。唯有如此,才能让好作风从“要求”变为“习惯”,从“盆景”长成“森林”。(汪恒)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