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春末,天气渐凉。等晨光微熹,沿着一条笔直宽阔的柏油路,一路向西,能看到刷的洁白的房屋,宽敞平坦的广场,整洁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来到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三岔口乡十二洲村。走到后排的一户人家,同样是房屋雪白,院内整洁,走进屋中,内部装潢一新,生活设施齐全,夫妻两人面色红润。任何人都不会想到,两年前,这户人家还住在一处土坯房组成的破旧村落里,家中院内破落,屋里堆灰,还在为生计发愁,这就是张连奎家,2016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走到屋中,张连奎的妻子笑吟吟地说道:“感谢党的政策,感谢精准扶贫给我们家的好政策,现在的日子真是想都不敢想,以前的土房子你们也见过,没想到现在能住上这么暖和的砖房。”
原来,二十几年前,张连奎成家立业,结婚后育有一儿一女,随着家中成员的增加和年岁的流逝,开支也水涨船高,张连奎既要养家也要供孩子读书,妻子体质虚弱,作为家中顶梁柱的张连奎长年透支身体,也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和长期的慢性病,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并且难以进行重体力的劳动,夫妻二人仅靠13亩薄田种植一些口粮勉强度日。
面对家中这种情况,张连奎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伤病对他造成的影响,摆脱贫困成为了他的动力和愿景。
2015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的全面实行,三岔口乡党委通过调研,了解到张连奎的实际情况,因为张连奎文化水平较低,三岔口乡党委帮助张连奎写了建档立卡户申请书,在全体村民的投票下,张连奎被纳入贫困户的行列中。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十二洲村帮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为他量身定制了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等计划,随着政策的落实和扶贫力度的加大,张连奎发现,他脱贫致富的路慢慢敞亮了起来,日子好了起来,生活有了奔头。
“乡里给我们补贴了产业,盖得猪圈、草籽都给了补贴,帮扶干部还帮我们申请了低保,经过村民大会评选,我还担任了村里的护路员,每月也稳定给600元,光景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张连奎眉飞色舞地说道。
“村里还给我们加入了合作社,每年集体经济也给发1000多元。卫生院也定时定点给我们老两口送药,医保也都参加了。平时有个报销之类的情况,帮扶干部都帮我们跑医院,真是帮了大忙了。”张连奎的妻子对党委政府的政策和帮扶干部的工作实效赞不绝口。
但是即使有了如此的帮扶措施,对于常年看病吃药、家中没有青壮劳动力的张连奎家来说,也只是勉强达到脱贫标准,三岔口乡党委统一研判,集中讨论,帮助张连奎家申请了政府贴息的小额贷款,以帮助其发展产业,改善生活,张连奎充分利用这笔贷款,发展养殖业。“我家今年买了10只奶绵羊,政府每只奶绵羊还给补贴600元,光补贴就有6000元”。张连奎笑着说,“党的政策好,只要肯做营生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张连奎勤劳肯做,家里的光景一年强过一年。
2018年,因为十二洲村人口稀少,三岔口乡党委按照旗委要求对十二洲村实行易地搬迁。张连奎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的补贴资金,搬离了破败低矮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
2019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到察右前旗考察,考察了十二洲村旧址,随后来到张连奎家,与张连奎和村民们一起拉家常、烤土豆,喝砖茶,“总理盘膝坐在炕中间,如邻家大哥一样,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张连奎介绍,总理很认真地了解他家的情况,与他一起谋划今年的种养殖业。直到现在,张连奎说起总理来时的场景依然兴奋不已。“总理来咱们乌兰察布,吃的烤土豆就是咱们自己家地里种的,你说能不高兴吗?”
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健康扶贫和公益岗位等政策给予张连奎的是物质上的帮助,而党和政府的关怀,帮扶干部的帮助则让他在思想上不在孤立无依,让他们家从物质和思想上摆脱贫困的桎梏。“以前的日子真是说不出来的苦,我从小就过着苦日子,感觉过年能吃上白面,每年能扯上二尺布做一件新衣服,这就是好日子了。现在我们买的起新衣服,天天都能吃上肉,这要是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啊,多亏了乡里的干部们好。”坐在床头,说到过去的艰辛,张连奎眼底含着泪滴,说到现在的生活,张连奎嘴角洋溢着喜悦。如今,一双儿女均已成家、家中光景越来越好的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张连奎是察右前旗众多脱贫户里极为普通的一位,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这样的脱贫故事,在察右前旗,还有很多很多。察右前旗驻村干部们常借用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啊,无数的张连奎们都能意识到:这股由中央脱贫攻坚点燃起来的发展、脱贫、致富的火苗,在这艳阳高照的日子里,已成燎原之势,散布到了察右前旗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每一户贫困户,每一个人,为全旗全市乃至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一份力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委组织部 王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