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新乡“卖菜西施”李富贵(李亚云)通过短视频记录乡村卖货、关爱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走红网络并引发关注。“卖菜西施”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是基层生态与传播规律的双重必然。当菜市场里的真诚笑容遇上短视频平台的流量逻辑,便碰撞出超越地域限制的情感共鸣。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基层工作者与群众互动方式的时代性转变——从单向管理到双向共情,从政策宣贯到价值认同。
在政务传播形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卖菜西施”用最朴素的职业姿态完成了最有效的群众工作。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恰恰消解了群众对基层工作的距离感,印证了“民之所好好之”的古老智慧。基层治理要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需要的从来不是技巧包装,而是将心比心的本色出演。
在政务传播渠道持续拓展的进程中,基层工作者通过生活化场景建立信任关系的实践,为创新传播模式提供了新思路。这种自发形成的传播效应,本质上是对“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当代诠释。这启示基层工作者:新媒体传播不是简单的渠道迁移,而是思维模式的革新。真正的好内容从来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
现象级传播带来的不仅是关注度,更是对基层工作者媒介素养的考验。当个人形象与公职身份产生关联时,“卖菜西施”们需要把握“私人生活”与“公共形象”的边界。基层治理者更应借此契机思考如何将偶然的网红效应转化为可持续的治理效能,比如建立“基层创新案例观察员”制度,开发“治理创新案例转化评估工具”,设置“基层治理创新容错试错”机制,切实把关注度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见度,把点赞数变成服务群众的执行数。
“卖菜西施”的故事终会淡出热搜,但其揭示的基层治理逻辑不会过时。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真诚依然是穿透信息迷雾的利刃,而新媒体终将回归“内容为王”的朴素真理。当我们为市井人物的走红喝彩时,本质上是在呼唤更多有温度的基层叙事,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实践。基层组织更需要像短视频算法那样,精准捕捉并放大这些民间智慧的光点,便能将无数个“李富贵”转化为治理创新的“燎原星火”,基层组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到达全新的表达维度。(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