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道身影,在苏北平原的硝烟中铸成永恒;八十二颗赤心,于民族存亡之际迸发出惊天气概。刘老庄连用生命书写的壮烈史诗,早已超越时空界限,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不朽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致敬这支英雄连队,称其“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当此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解码刘老庄连的精神基因,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锤炼政治品格、砥砺初心使命的精神淬火场。
“玉碎之志”铸就忠诚铁骨。刘老庄连的壮烈,在于用生命标定信仰的纯度。1943年3月18日,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日寇精锐,八十二名勇士在弹尽援绝之际,以刺刀相搏、血肉相抗,践行“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绝非匹夫之勇的冲动,而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仰自觉——朱德总司令赞其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正是对其精神内核的深刻洞见。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惊涛暗涌,唯有将“两个确立”融入血脉、“两个维护”铸为筋骨,方能在乱云飞渡中锚定“党旗所指即心之所向”的政治坐标。当忠诚从政治宣言升华为“向死而生”的行动哲学,信仰的灯塔便永不熄灭。
“民心所向”激活精神火种。刘老庄连的伟大,更在于其点燃了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战斗结束后,当地82名青年主动参军,以“接过英雄的枪”的朴素行动诠释民心所向。从烽火岁月“母亲送儿打东洋”的悲壮,到新时代脱贫攻坚“党员冲锋在一线”的豪情,历史反复印证:唯有根植人民沃土,精神之树方能长青。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刘老庄连为镜,破除“文件柜里的调研”“会议室中的决策”,在“脚踩田埂”中感知民生温度,于“破壁疏淤”里打通民心末梢。当“急难愁盼”转化为“履职清单”,“民呼我为”升维为制度闭环,为民初心便从历史回响沉淀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图景。
“赶考之韧”淬炼斗争锋芒。刘老庄连的启示,在于昭示斗争精神的永恒价值。从昔日“白刃战日寇”到今日“合成战新域”,从维和战场到抗震一线,“刘老庄连”的旗帜始终在时代前沿猎猎飞扬。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深刻诠释:斗争形态在变,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基因永不变。面对科技“卡脖子”的封锁、改革深水区的暗礁,党员干部尤需传承“血战到底”的锐气——以“逢山开路”的闯劲攻克创新壁垒,用“滚石上山”的韧劲破除体制梗阻。当斗争精神从历史符号转化为“涉险滩”“啃硬骨”的实践哲学,复兴征程便无惧任何风浪。(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