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作风建设是关系党形象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把党的作风建设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以过硬作风答好新时代考卷。
要始终“不踩红线”,答好“廉洁卷”。“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清正廉洁,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与担当。从包拯“拒礼为开廉洁风”的铁面无私,到焦裕禄“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坚守,无数先贤用行动诠释着:廉洁并非一时的选择,而是一生的修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在的自觉。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节,始终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实现自我净化,才能在点滴坚守中铸就忠诚干净担当的时代丰碑。
要始终“不忘初心”,答好“为民卷”。“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从脱贫攻坚“一户不落”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从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到制定中国式现代化“路线图”,我们党一路走来,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用苦干实干去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用真招实招去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真心请教、用心汲取经验中不断寻找解题的方法和秘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要始终“不松干劲”,答好“担当卷”。“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担当作为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体现。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要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精神,涵养“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担当意志,练就过硬担当本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绝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敢担当还需善担当。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科学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在“实”字下功夫,崇实戒虚、脚踏实地,不去沾惹敷衍塞责、推诿拖拉的“衙门味”“官僚气”,多去浸润朴实真诚、干脆利落的“乡土气”,以实际行动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王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