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民生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民生事虽小,却连着民心、系着大局。广大党员干部应秉持为民初心,从民生“小切口”入手,用真心听民声、以实干解民忧、聚合力促善治,让民生福祉如春风化雨,浸润千家万户,书写出幸福“大文章”。
善察“小切口”,于细微处听民声、知冷暖。群众的喜怒哀乐,常藏在柴米油盐的细节里。广大党员干部要做群众的“贴心人”,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俯下身子,善察民生“小切口”,带着温度“沉下去”,在察微知著中把准民生脉搏。走进群众家中,坐在炕头问收入、掀开锅盖看伙食、摸下床铺查冷暖,在家长里短中听懂“话外音”——那句“还行”可能藏着难言之隐,那个“没事”或许含着无奈妥协。对低保户、残障人士等重点群体,更要定期走访、动态跟踪,把“慰问”变成“常问”,让“关怀”落地“实在”。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双轨联动畅通民意渠道。线下建强“居民议事会”“板凳座谈会”等载体,不设门槛、不打官腔,让群众敢说真话、愿提意见;线上用好政务服务热线、官方平台等阵地,对群众诉求做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回应”,为精准施策攒足“第一手资料”。
精耕“小切口”,以实举措解民忧、纾民困。民生问题,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容不得丝毫马虎。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以钉钉子精神精耕民生“小切口”,拿出“绣花”功夫,用心察民情、用情解民忧、用力暖民心,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要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细微处下功夫、在实效上见真章。建立“问题收集—方案制定—措施落实—效果评估”的闭环工作机制,针对就业难题,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搭建就业供需对接平台,拓宽就业渠道。破解“一老一小”难点,推动社区托管点与养老驿站联动。面对复杂多样的民生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措施,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晴雨表”,让每个举措都能戳中“痛点”、挠到“痒处”,确保每一项民生举措都能落实处、见实效。
聚力“小切口”,汇众人智筑和谐、促善治。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福祉的提升,不仅需要党员干部的努力,更需要汇聚众人智慧,凝聚各方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聚力民生“小切口”,当好“搭台者”,让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民生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在养老服务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社区资源,打造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如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推行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等,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在社区治理领域,引导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管理,通过居民议事会、志愿者服务队等,共同解决社区环境整治、邻里纠纷调解等问题。此外,还可借助智慧平台打通服务堵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小切口”撬动治理“大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张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