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古时更夫的梆声,踏着霜露,打破夜幕,穿越至今。梆声既是时间的刻度,更是责任的回响,如今“打更人”的身影已悄然淡出市井巷陌,但其中蕴含的忠诚、警觉与担当,却仍在古今一揆的为民服务中荡涤回响。
守初心,如打更人“风雨不动安如山”之忠诚。守初心,需有“古之立大事者”的坚忍,更需要在现实中,如“打更人”般风雨无阻。古代打更人,无论寒暑晦明,必按时巡守,从无懈怠。这份风雨无阻的恒心,正是今日基层干部践行初心的生动写照。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多少干部“5+2”“白加黑”,踏破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只为打通通往百姓心中的“最后一公里”;防汛防火前沿,无数基层工作者以脚步丈量责任,用身影守护万家灯火,在危难之际彰显赤子之心。初心是那盏永不熄灭的灯笼,在千头万绪的日常里,在急难险重的考验前,照亮了“为了谁”的根本方向,使每一次披星戴月的跋涉,都成为服务人民最深沉的回响。
善作为,似打更人“防患未然于无形”之智慧。“善作为,贵在“防患未然”。打更人的铜锣与警示,非为灾祸已至,而是重在未雨绸缪、消祸于无形。基层治理亦需此等智慧,善于发现征兆、主动化解矛盾于萌芽状态。“枫桥经验”的精髓,正是干部深入街巷村居,提前感知风险、倾听民声、纾解民困,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于源头。这要求干部不仅如打更人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需具备“治未病”的敏锐洞察和主动作为之能。从日常巡查中体察细微冷暖,在隐患初露时及时出手,此乃“善作为”的真功夫,是在“无事”中下足“有事”的功夫。
守底线,效打更人“一袭布衣两袖清风”之清白。“守底线,当效仿“古貌古心”的清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高悬的明月,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下的警钟。打更者素来衣着简朴,不事奢华,只凭梆声警醒四方。这份“清白自守”的操守,在当下更具现实警示意义。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第一线,手中握有微末权力,然“小权”亦需“大敬畏”。昔有“棒打送礼”的清廉典范,今日更需干部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自律,严守廉洁底线,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以清白之身行走于街巷阡陌,方能在群众心中敲响信任之梆声。
当现代城市的喧嚣取代了那悠悠梆响,打更人形骸虽隐,其精神却如月映万川,在基层干部的身影中延续着不朽的担当。这“夜巡”者精神,是永不熄灭的灯笼,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守护长夜安宁。江山代有才人出,新时代的“打更人”,当以“继往开来”的智慧,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为民长卷上,敲响忠诚、担当与清廉的时代强音。(周爱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