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女埠街道中共浙西特别委员会旧址的门前,讲解员轻轻推开木门,吱呀声里,墙上的老照片忽然鲜活起来——1928年的春天,就是在这屋里,浙西地区22个县党的革命火种被小心聚拢,桌上的油灯亮了整宿,记录下那段永不褪色的革命记忆。
这簇革命的火苗顺着兰江的脉络蔓延,很快就在现在兰江街道的莲塘岗村扎下了根。上海精神研究大学毕业的进步知识分子何品珍,在邵溥慈、胡如登等革命先驱的引领下,成为莲塘岗第一位共产党员。他不仅自己投身革命,更带动何土生、何如富等志同道合者共同建立了中共莲塘岗支部,用《共产党宣言》夹着泥土的油墨香气书写另一种滚烫的人生。
走到莲塘岗白山殿时,几位戴红帽的志愿者正擦拭窗棂。同行的老支书递来一瓶水,指尖的老茧蹭过瓶身,田埂上的稻穗正随着风轻轻摇晃,像在应和那段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历史。1939年4月,为了将抗日救亡的火种播撒到每一寸土地,打破日寇对浙西地区的封锁与蚕食,莲塘岗两个支部在白山殿召开近百名党员大会。油灯将党员们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墙壁上,如同一幅众志成城的浮雕,他们攥紧的拳头里,握着“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决绝。1941年夏,中共兰溪中心县委在此举办为期十天的干部训练班,战略战术在沙盘上推演,为积蓄抗日力量埋下了坚实的伏笔。莲塘岗也因此成为抗战时期兰溪最早恢复重建的农村党支部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村里的党员队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壮大,拥有近90名党员,是全县党员人数最多的村,那面鲜红的党旗,在烽火中愈发鲜艳。
在对敌斗争中,莲塘岗的共产党员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1942年7月7日,驻兰日寇100余人扛着步枪、端着刺刀,到厚仁上戴一带肆意劫掠,鸡鸭的哀鸣、村民的哭喊划破了村庄的宁静。莲塘岗中共党员何聚源、何彩洪看在眼里、恨在心头,他们迅速换上打满补丁的粗布衣,拿着布袋、扁担勾,装作买米的村民,佝偻着身子混在逃难的人群中,悄悄将日寇的人数、武器装备记了下来。当他们将情报安全传递给抗日武装后,伏击的枪声骤然响起,10余名日寇应声倒地。可就在掩护群众撤退时,何聚源重伤,何彩洪壮烈牺牲。
继续往村部走,几名党员正挽着裤腿帮农户栽种晚稻。年轻干部小李的额头上挂着汗珠,顺着晒得黝黑的脸颊滑进衣领,他蹲在田埂上核对播种台账,笔杆上别着片刚摘的荷叶。“昨晚暴雨冲了几分田埂,凌晨三点就带着人抢修,”他用手背抹了把脸,指缝里还嵌着泥,“老辈人用命护着的土地,咱得让它长出好日子。”风穿过白山殿的飞檐,吹得田埂边的狗尾巴草轻轻摇晃,草籽落在新划的党员责任区界线上,像撒下一把绿色的种子。
暮色漫过三江口时,我站在莲塘岗的观景台上。远处的田里,党员服务队的红马甲还在移动,像当年白山殿里跳动的油灯。忽然懂了:何福根赤脚走过的路,如今铺成了康庄道;潘双娣夜里贴过传单的墙,现在写满了"乡村振兴"的规划;何彩洪用生命守护的家园,正把饱满的果实装进电商的纸箱。
伟大的抗战精神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它是党员干部裤脚的泥痕,是田间地头滚落的汗珠,是调解纠纷时“把群众的事当事”的执拗。当我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掌心传来的不仅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滚烫初心——这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是奋进路上最坚实的底气。(孙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