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不知不觉,我到浙江省仙居县福应街道项斯村已有一载有余。回想到村第一天,村干部带领我介绍整个村部时,自豪道:“项斯村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台州第一名进士项斯就在此处耕读。”一年以来,宣讲声、调解声、走访声……在项斯村回荡,项斯村也成为我的求学处所,在这里我开启了选调“声”涯。
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勤学声”,甘于不愧下学,悟基层“大学问”。基层是一个“练兵场”,也是一个“大学堂”,而我宛如刚刚入学的“小学生”,面对生涩的“外语”一头雾水,在繁杂的“日常小课”上手忙脚乱,在紧迫的“应急课程”中跌跌撞撞。在“本领恐慌”的压迫下,我迅速转变心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先当学生、不耻下问。主动向群众、向基层学习,深刻落实“七个至少”,不仅“入村门”,更要“进户门”,在交流声中拉进距离,知村情、解民忧、办实事。在田埂边,看着村干部数着步数默算距离,笑谈道:“我的脚步就是尺。”我对“用脚步丈量土地”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且热切地付诸行动。入村以来,从方言俚语到村情民意,从处事方法到工作技巧,我孜孜以求、敦敦以行,常向“田秀才”、“土专家”、村干部取经学习,在声声“勤学多思”中体悟基层学问。
以“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的“使命声”,乐于自找苦吃,练基层“验兵场”。“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当我满怀热忱地从学校这个“象牙塔”走进社会这个“大熔炉”,正想大展拳脚却发现“十八般武艺”因为“专业不对口”无用武之地。我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提振精神,进村“读研”、“自找苦吃”,开始新一轮的“十年磨剑”。以“苦”为伴,主动和自己较真,将平凡而琐碎的事情做细做实。在抗洪防汛和平安巡防中走遍村庄,勤记录细检查,不放过丝毫安全隐患;在保险投保和补贴申请时细查细检、通知到位,精确至分厘、不落一人。以“苦”作舟,走出舒适区,“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在“一户多宅”等整治工作中先摸清吃透政策,再协助办理、攻坚破难;在复垦项目施工时跑现场、盯进度、牢监督,收集群众意见一一解答,以“为民服务”的“使命声”磨剑试锋芒。
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奋斗声”,勇于乘风破浪,闯基层“发展关”。“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我决心将无悔青春扎根在基层,奋斗在一线。炼出一副“铁肩膀”扛得起事,在县基层党建“一月两镇三提升”现场会活动中,我扛起项斯村的活计。大到节点设计、路线安排,小到上墙细节、庭院设置;事前现场跟进对接,事中活动开展调排,事后总结宣传报道,我“迎难直上”,将方方面面握在手里、做在实处。走出一副“铁脚板”负的了责,基层发展是靠“走出来”的,矛盾困难是靠“走过去”的,一次不行走两次,两次不行走三次,“走”多了便成了“路”。在征地工作中就是靠一次次有耐心、不停歇地走,才能从被拒之门外到和顺签字。也是在一次次走遍村庄才能挖掘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地提出“项斯唐风小镇”构想,绘制村庄发展蓝图,“奋斗声”扛在肩上,走在脚下,落在心里。(卢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