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明确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并进行战略部署。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要保持目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提高农业竞争力,就必须在“特色”上下功夫,结合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才能为农业长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抓住政策机遇,激发农业产业新活力
2021年2月3日下午,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他指出:“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兴旺”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吸引人才返乡,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带动群众就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202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这是省委省政府对黔东南州的关心与关怀,是黔东南“十四五”时期大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要用好“桥头堡”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强化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出新绩、开新局、展新机。
二、认清发展优势,增强特色产业竞争力
习总书记2015年视察时深刻指出:“贵州农业的优势在特色。要在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提高粮食自给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乡镇一级要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坚决做到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坚持发展特色产业,扎实做好坝区产业,科学合理谋划,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推进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守住环保底线,延长有机产业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视察时指出:“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不矛盾的,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已经成为趋势,我们要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抓好环境保护工作,要引导、督促养殖户做好牲畜粪便处理,完善粪便污染处置设备,积极采取多种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大力推广绿色有机农业,做到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