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式”“侧躺式”“俯卧式”“小油条”……越来越多的“头衔”出现在青年干部身上,尤其是基层青年干部,一言不合就有可能被“扣帽子”。现如今又有“45度青年”一说,躺不平,也卷不动,将一些行为过度解读,戴上不同类型的“帽子”。而摘掉“帽子”、坚定目标,便成了现阶段青年干部需要努力的方向。
摘“帽子”,先从减“花样”开始。2022年,中央出台《关于党的十九大以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的报告》,强效推进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保障基层减负增效、轻装奋进,让广大基层干部放开手脚干事创业,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谋发展,埋头苦干、砥砺前行。但是,各种“花样”却成为束缚青年干部的枷锁,不仅不能起到激励和装饰的作用,反而是一种加压,甚至会影响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质量。此外,过度“扣帽子”也容易引发居民的不满和不信任。当居民看到基层干部因为一些小问题就被打上不公平的标签,他们可能会对整个基层工作产生怀疑,对社会和谐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立足实际,制定“特色化”的管理培养机制,才能保障基层工作减负不减责、减量不减质。
摘“帽子”,就要换一种“姿势”。各种姿势称号原本是通过巧思批评一些干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但随着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各种形容词逐渐“过火”,甚至偏向“低级红”,这让许多基层青年干部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阻碍了为基层各项工作的推进。只有把各种“姿势”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才能达到“约束和助推”的双重效果。比如,“45度”姿势,可以理解为既是一种冲刺,更是一种缓冲,面对工作生活各项压力的时候,停下来,换种姿势喘口气,只要心中的坚定仍在,就能筑梦前行,踏浪前进。
摘“帽子”,不如将容错摆出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对上接受各类精神要求,对下直面一方百姓,这是对体力和精力的考验。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当你想要摘掉那些“头衔”的时候,不如积极将困难摆出来、放上去。“帽子”是把双刃剑,作为青年干部,担当和责任固然重要,接受困难摆出问题也是必要。只要设身处地的思考遇到的困难,从而提高对自身前进干事的容错度,才能将各种“头衔”、“帽子”、“姿势”转化为基层青年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奋发进取的精气神和为民造福的真业绩。(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