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减负之“困”就是整治“靶点”

2025-05-23 16:39:09 | 来源: 安徽省潜山市五庙乡人民政府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形式主义的“重灾区”。当前,基层减负已从“治标”向“治本”深化,唯有以制度革新破除积弊、以机制重塑激发活力,方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劈波斩浪。

解形式主义之弊。基层减负之难,首在破除“越减越负”的怪圈。文山会海的“枷锁”、层层加码的“深坑”、痕迹管理的“围城”,让基层干部困于“表哥表姐”“会海专员”的角色。根治此弊,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重构价值标准。将“精文减会”量化成硬指标,让“少开会、开短会”成为常态;推行“督查检查一张表”,合并同类项、剔除重复项,让考核从“材料厚度”回归“民生温度”。唯有如此,才能撕开“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遮羞布,让减负直抵痛处、见到实效。建立“职责准入清单”,明确县乡权责边界,杜绝“小马拉大车”的权责失衡;完善“反向测评机制”,让群众口碑成为检验减负成效的标尺,倒逼干部从“痕迹专家”转型为“实干先锋”。当“属地管理”与“吹哨报到”无缝衔接,基层治理便能从“单兵突进”转向“协同作战”。

立制度保障之梁。基层减负之要,贵在构建“长效常治”的机制。若仅靠运动式整治,难免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循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减负“硬杠杠”,将“不得动辄签责任状”“严禁过度留痕”等要求固化为制度铁律,彰显了“刮骨疗毒”的决心。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需以“清单化管理”厘清基层职责,以“数字化赋能”压缩中间环节,让“属地责任”与“部门主责”各归其位,避免“甩锅式问责”消解基层干劲。推行“一线工作法”,推动干部从“坐等上门”转向“主动敲门”,在田间地头捕捉真问题;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闯敢试者撑腰,让“洗碗效应”不再成为担当者的隐痛。当“严管”与“厚爱”并重、“减负”与“赋能”同行,基层干部方能从“疲于应付”中解脱,全身心投入干事创业的主战场。

凝治理之力。基层减负之魂,重在激发“多元共治”的活力。若仅靠政府单打独斗,难免陷入“越减越忙”的悖论。需以党建引领凝聚共识,将“枫桥经验”与“网格治理”深度融合,让党员、乡贤、群众成为治理共同体;借助数字化手段搭建“民情直通车”,使“指尖诉求”秒级响应、“急难愁盼”高效化解。通过重塑乡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让“减负”从政策要求升华为价值认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减会议”省出的时间转化为“办实事”的动能,使减负成果既见于台账清零,更显于民心温暖。当“干部跑腿”代替“群众跑路”、“服务上门”替代“表格上门”,减负便从“政策红利”转化为“治理效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根基。(汪恒)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