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梁任公在《少年中国说》说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时至今日这幅壮阔图景仍在时代长河中激荡回响。今年夏天,各地又新进一批基层公务员。广大基层“萌新”当以决心破茧、以信心逐浪、以恒心攻坚,在烈日炎炎下淬炼初心,在时代征程中谱写华章。
以“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破茧决心,走出舒适“温床”。“千里马需驰骋疆场,万年松必扎根荒野。”作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选拔出来的公务员,我们曾怀揣“致君尧舜上”的豪情,却在基层实践中遭遇专业知识与工作需求的落差;或是面对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务手足无措,或是在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前心生畏难。但回望百年党史,从井冈山的星火到脱贫攻坚的征程,党始终以“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突破困局。正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新时代青年干部当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叩问中锚定坐标,以“要干就干成标杆”的狠劲,在田间地头俯身倾听民声,将“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熔铸于实践,让书本知识在泥土中生根,让服务理想在攻坚中绽放。
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进信心,跨越成长“浅滩”。“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从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志,到钱学森“中国人也能搞”的铿锵誓言;从张桂梅“我生来便是高山”的教育坚守,到路遥 “死在远方路上”的文学孤勇,一代代先驱以信念为舟,在时代浪潮中劈波斩浪。初入基层工作的我们,或许会在复杂矛盾前感到本领恐慌,但越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越需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性——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丈量民情,在信访调解的案头前锤炼智慧,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战略远见,将个人理想融入“大我”征程。当我们以“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情扎根基层,终会在群众的笑脸中读懂:青春的光彩,从来在攻坚克难的征途上闪耀。
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恒久之功,征服攻坚“深水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新年致辞中寄语:“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基层工作直面群众急难愁盼,养老医疗、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问题,皆需以“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正如“坐在办公室全是问题,走到一线全是办法”的实践智慧,青年干部当揣着一壶热茶走进农家小院,用乡音解群众心结;扛着锄头扎进田间地头,以实践破发展难题。从问计于民的“敞开门”到问需于民的“沉下心”,从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到民生改善的“关键一环”,唯有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使命感,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积累“解题”经验,方能在基层深水区中蹚出康庄大道,让青春的事业中收获厚重的硕果。(栗原)